众力资讯网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资金并非唯一瓶颈

转自:中国环境网

“尽管在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10月16日,在上海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指出。

例如,全球饥饿人口比例依然高企,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面临饥饿;因世界银行调整极端贫困线,全球贫困人口上升了10%;还有20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图片来源/2025年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丁志杰表示,资金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瓶颈。以能源领域为例,全球可再生能源投入巨大,但实际占比距离2030年的目标还很远,投入和产出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核心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治理和执行能力不足,许多项目因后续维护和管理跟不上;二是全球ESG标准和本土化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丁志杰通过越南、巴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清洁能源案例,进一步揭示了绿色转型中的困境。在越南,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板,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但电网系统却没有同步升级,导致许多清洁能源无法有效输送和消纳。巴西则在发展端投入巨大,水电和生物质能发展迅速,但在消费端激励措施明显不足,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形成了“发电端清洁、用电端高碳”的结构性矛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尽管过去20年国际资金不断涌入,建设了大量光伏电站和微电网,但40%的可再生项目投运3年之后出现效能下降甚至停运。

对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丁志杰认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道路。

一方面,重视制度建设,将绿色发展目标深度嵌入国家治理中,通过将环保表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绿色技术、产业和市场提供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善用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引导大量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同时,采取渐进式转型策略,如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时,通过双积分战略给企业留够时间,确保转型过程平稳有序。

“发展战略不能是拿来主义,必须是量身定制,必须根植于本国最紧迫的议题,现有的能力和独特的制度现实。”丁志杰强调。

如何让本土的种子生根发芽?

丁志杰认为,制度必须是内生而不是移植的。“制度不是一本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而更像是一个生命体,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协商中调整,在试错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