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王耀成通讯员王徵全

郑州7·20救援现场的冲锋舟上,1995年出生的王普祥低头整理救生衣时,衣角抖落的细沙里,还藏着加纳沃尔特河的印记。这个从非洲乡村汉语课堂走出的上蔡小伙,用一场场跨越山海的坚守,在洪涛、震灾中写下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西非支教:在棕榈叶与汉字间,种下“守护”的种子
2018年盛夏,刚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王普祥,带着一箱汉语教材踏上加纳土地。他任教的乡村学校紧傍沃尔特河,孩子们黝黑的手掌攥着铅笔,跟着他认读“水”“火”“安全”等汉字时,眼里的光比西非的太阳还亮。

雨季的沃尔特河常漫过堤岸,当地村民用棕榈叶编织救生浮具、在高地搭临时避难所的智慧,让王普祥第一次直观读懂“防患于未然”。父亲王徵全是蛟龙救援队队长,每次通电话总叮嘱他“多观察水情,读懂自然的信号”,这些话像种子,悄悄在他心里扎根。

2019年罕见山洪突袭,王普祥跟着村民手挽手筑人墙、扛沙袋加固河堤。当看到老人抱着孩子、年轻人背着物资,在洪水中相互搀扶转移时,他忽然明白:无论肤色、语言差异多大,“守护家园”的信念永远相通。离开加纳那天,村长把一个独木舟木料做的小船模塞进他手里,上面刻着:“水流向远方,但船永远记得出发的岸。”
洪涛逆行:父子同心,在生死救援中淬炼成长
2021年6月,王普祥结束支教回国。还没来得及倒过时差,郑州7·20特大暴雨的消息就传来。7月20日凌晨,得知家乡救援队要驰援省会,他抓起救生衣就往队部跑,追上了带队的父亲王徵全。

抵达京广隧道救援点时,洪水已淹到成年男子胸口,受困群众在浑浊的水里挣扎,汽车顶、路灯杆上都爬满了人。王普祥迅速穿好救生衣,和父亲形成默契配合:父亲掌舵冲锋舟避开漂浮物,他站在船头观察水流,大声安抚惊慌的群众。遇到几名因语言不通而手足无措的外国友人,他用流利英语讲解撤离要点,稳稳将他们护送到安全地带。
连续16小时救援里,他的眼镜被洪水冲跑,膝盖被水下杂物划得鲜血直流,却顾不上包扎——“看到有人在水里呼救,根本没时间想累不累。”他说,父亲在洪水中始终沉稳的背影,是他最坚实的支撑。

当年9月,王普祥随队巡护家乡小洪河西洪段。在一处看似平静的堤岸,他突然发现水面有细微漩涡——这是父亲教他辨识管涌的关键信号!他立刻呼喊队友搬沙袋,和父亲一起跪在泥水里,手拉手将沙袋堵向管涌口。这一幕被央视直播镜头捕捉,画面里,父子俩满身泥浆却眼神坚定,成了洪水中最动人的风景。
使命续航:把“责任”刻进每一次出征里
加入蛟龙救援队后,王普祥把加纳学到的应急经验与专业救援知识结合,很快成长为队里的骨干。2023年涿州洪涝,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在错综复杂的水域里,凭经验精准判断水流方向,驾冲锋舟穿梭在淹没的街道,成功转移12名被困老人和儿童。面对一处有外国技术人员被困的厂区,他手绘撤离路线图,用英语沟通救援方案,20分钟就完成全员转移。

同年12月,甘青地震发生,王普祥随队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驰援。在震区废墟上,他既参与搜救幸存者,又发挥语言优势协助分发国际救援物资。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蜷缩在帐篷里哭,他蹲在雪地里,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加纳孩子喜欢的太阳图案,轻声讲起西非乡村的故事,慢慢让孩子停止了哭泣。
2024年7月南阳社旗洪涝,他在巡查时发现水面漂浮着多个农药桶,担心泄露污染水源,立刻组织队员用防水布包裹、固定,避免了次生灾害发生。
初心如磐:让每一束光都照亮需要的人
如今的王普祥,褪去了初回国时的青涩,救援服上的每一道磨损,都成了他成长的勋章。他把西非支教的经验搬进救援队培训课堂,用村民编棕榈浮具、洪水中救人的真实案例,给队员们讲应急避险知识;休息时,还会带着队员去村里给老人、孩子普及防溺水常识,手把手教孩子们穿救生衣。

在和店镇的家中,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加纳和学生们的合影,孩子们围着他举着汉语作业本;另一张是他和父亲在救援现场的背影,父子俩并肩站在冲锋舟上,身后是刚转移到岸边的群众。“从教书到救援,看似跨界,其实都是在践行‘责任’二字。”王普祥常说,父亲那句“做事情要像种庄稼,扎根越深,长得越稳”,他一直记在心里。

每次出队前,王普祥都会摸一摸口袋里的小船模。这个来自加纳的信物,时刻提醒他不忘初心。从西非课堂上的知识星火,到救援现场的希望曙光,这名90后小伙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从不在身处的地方,而在为他人点亮的光里。这束光,照亮过非洲孩子的求知路,也温暖了无数在危难中渴望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