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一语惊人:因为中国,特朗普已经不敢给乌克兰战斧导弹了 今年10月17日,一则来自德国《柏林日报》的观点在欧美政坛掀起了不小的涟漪。 他们直截了当地说,特朗普政府之所以突然暂停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其实背后最大的变数来自中国。 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全球资源供应链这三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硬是被德国媒体串成了一条线。 再加上特朗普最近在俄乌问题上频频出镜,不仅和普京长谈,还专程会见了泽连斯基,甚至抛出“各自宣布胜利”的停战建议,这一连串操作里头的玄机,远比表面上的战场态势更耐人寻味。 说到美国军火,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儿讲究的是高精尖。比如“战斧”导弹,不光技术牛,关键还吃“稀土”这个饭。稀土,是制造这些精密武器的必备原料。 别小看这几个金属名字,说白了,没了它们,导弹也就成了“光杆司令”。德国媒体翻出一串数据,美国国防工业对稀土的依赖度高得惊人。 像前两年,超过八成的稀土进口都得靠中国供货,这种“卡脖子”局面,谁看了都得斟酌着办事。 现在中美贸易摩擦没消停过,资源供应链更是被政治化得一塌糊涂。特朗普这边要保住美国的军备底子,又怕稀土供应一旦出岔子,先进武器的生产线就得掉链子。 说白了,他暂停给乌克兰“战斧”,不是突然心慈手软,更多是精打细算,怕把自家压箱底的宝贝耗在了别人的战场上。在当下全球供应链都捏在几个大国手里的情况下,谁都不敢乱挥霍手头的“杀手锏”。 其实,这事儿表面上是一次军援决策,背后却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每个大国都怕一觉醒来,关键零件被人掐住脖子。 对美国来说,稀土不是简单的买卖,更是攥在手里的命门。各路媒体也纷纷指出,这种资源博弈,哪怕是在最火热的战场上,照样能左右局势走向。 说回特朗普这位主角,他的风格大家都见识过,能谈就谈,能拖就拖,哪怕是“战斧”导弹这种大杀器,也能说停就停。 最初答应给乌克兰的军援,到了关键时刻却来了个急刹车,还在和泽连斯基见面后抛出“各自宣布胜利”的停战建议。 这种操作方式,活脱脱就是“交易艺术”的翻版。特朗普做事一贯讲究“美国优先”,承诺给乌克兰的东西,说白了都是可以随时变动的筹码。只要美国利益需要调整,立马就能转弯。 这种反复横跳让乌克兰很被动。美军装备的缺口直接影响前线的士气。泽连斯基本来指望美国撑腰,结果关键时刻发现扶不上墙。 外界都看在眼里:乌克兰前线如果缺了像“战斧”这样的高端武器,压力会成倍增加。特朗普的每个动作,直接把泽连斯基推向了更被动的局面。这场大国博弈,小国夹在中间,想左右逢源根本不现实。 其实往回看,无论是冷战时期的欧洲,还是中东那些年年打仗的国家,只要大国一换政策,局势立马天翻地覆。 特朗普的风格更是把这种博弈玩得明明白白,哪怕是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也能成为他手里的讨价还价的工具。 把视角拉远点,这场风波可不仅仅是美乌之间的事。普京看到美国迟疑,自然会抓住机会调整战略。 俄方对乌克兰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而乌克兰缺乏关键武器的消息,早晚会成为俄方舆论的新谈资。这场冲突的走向,更多地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博弈,而不是一两个前线的胜负。 欧洲这边同样坐不住。德国、法国这些老牌强国,本来就对美国的承诺半信半疑。这回特朗普一犹豫,欧洲安全的“美式保险”又开始不靠谱了。 欧洲很多声音都在琢磨,是不是得再多掏点钱搞自己的军备。美国的“不确定性”,成了欧洲战略安全的新风险点。 再说中国,在这场大戏里,始终保持着“劝和促谈”的一贯表态。中国官方媒体已经多次强调,中国既不站队,也不递刀,始终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中国尊重俄罗斯的主权地位,也不认同所谓“中国能影响普京一切决策”的西方说法。中国的态度很明朗:不希望战火蔓延,乐见局势缓和。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过经济政策,特别是稀土管控,间接影响着国际局势。和美俄这些军事介入不同,中国更愿意用经济杠杆和外交斡旋来维护地区稳定。 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角色。有人把中国看成幕后操盘手,也有人称中国是稳定世界的“定海神针”。其实中国自己很清楚,和平才是发展的底线。 与其卷进大国冲突,不如坐下来好好谈,争取大家都有好日子过。中国的这种选择,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被重视。 德国媒体的报道,点破了国际格局中的新变化。资源竞争和大国较量,已经深刻改变了俄乌战场上的“军火路线”。 特朗普的这次决策,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国际冲突,只会更紧密地和经济安全、技术霸权搅在一起。世界越来越复杂,和平与对话的价值,也显得更加珍贵。 参考资料:特朗普“强烈建议”:俄乌应该以当前战线为界立即就地停火,双方各自宣称胜利 2025-10-18 12:42·观察者网 特朗普称目前不打算供乌“战斧”导弹 2025-10-18 07:17·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