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江德斌
“全网销量第一”“万人好评推荐”……这些令人心动的消费评价,背后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刷单骗局。虚假好评充斥平台,真实评价沉没海底,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又如何在信息迷雾中作出正确选择?
10月1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直指“刷单好评”等市场乱象,明确禁止组织虚假交易、虚假评价。
“刷单好评”绝非简单的营销技巧,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从个体刷单者通过“接任务、虚假下单、晒图好评”赚取佣金,到专业团队操控网络水军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虚假评价已形成生产、传播、变现的完整链路。这种人造口碑不仅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往往花高价买到劣质商品,还构成了不公平竞争,严重挤压了诚信经营者的生存空间,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此次修法不仅细化了“刷单”的认定标准,更直指产业链上下游,既追究商家的主体责任,也对组织刷单的第三方机构和参与刷单的个人设定了相应罚则。尤为关键的是,法律强化了平台的“守门人”义务,要求电商平台建立健全虚假评价识别、处置机制,并且明知或应知商家刷单却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将面临高额罚款。
法律的威慑力在于执行,还需打通监管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监管部门需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构建刷单行为识别模型,实现对虚假交易的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畅通消费者监督渠道,建立虚假评价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市场监督,形成监管部门、平台、消费者的共治格局,给“刷单好评”真正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