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脑功能或60岁时达巅峰,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大脑一片空白?

不少人三四十岁就开始把“老了,记性不好”这句话挂在嘴边。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在55岁至60岁时大脑整体功能才达到巅峰,在处理复杂任务以及职场中担任高层领导时,可能会比年轻时表现更好。

据新华社援引英国《每日邮报》16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分析先前多项有关大脑认知能力的研究,为全面评估大脑功能确定了16项关键特质,比如道德推理能力、记忆广度、信息处理速度、知识储备、情商等,还有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个体性格分析的“大五人格特质”。

这些特质均经过广泛研究,拥有各年龄段发展特点的翔实记录。

研究人员把这些记录标准化后写入统一量表,从而得以进行直接比较,并描绘出每项特质在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演变情况。

他们发现,整体而言,人的推理能力、记忆广度、信息处理速度、认知灵活性、认知需求以及外向性均在18岁时达到高峰;共情能力在25岁时达到高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35岁时最强;情商在40岁时最高;对他人的态度在50岁时最好;知识储备、责任心和金融素养均在65岁时达到高点;情绪稳定性和道德推理能力在75岁时最强;80岁时,可以理性放弃不利选择的能力达到顶峰。

研究团队总结说,尽管许多研究强调“流体认知能力”,即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但他们的研究显示,若将更广泛的特质纳入考量,人类大脑的功能其实是在中年达到峰值。相比之下,流体认知能力在人成年早期会出现下降。

研究报告由《情报》杂志刊载。

报告作者、西澳大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勒斯·吉尼亚克说:“随着青春渐行渐远,你可能会开始惧怕衰老,但我们的研究显示,人们其实有理由期待未来。对许多人而言,整体心理功能实际上在55岁至60岁才达到顶点。或许大家不该再将中年视为倒计时,而应开始将其视作人生巅峰。”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会一片空白?

大脑空白,一种什么都不想的状态,经常被人们误解为走神,但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英国学术杂志《趋势-认知科学》上报告说,大脑空白是一种与生理唤醒水平(清醒状态)相关的精神状态,具有独特的神经和生理特征。

由法国巴黎脑研究所、比利时列日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报告说,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思绪会在不同的内容间转换。然而,有时大脑会出现没有内容的时刻,这种情况被称为大脑空白。

在分析了80篇相关研究论文后,研究团队认为,应将大脑空白视为由不同生理唤醒水平调控的认知状态。当生理唤醒水平过高(如过度刺激)或过低(如昏昏欲睡)时,大脑可能短暂减少对外界和内部信息的处理,导致思维内容暂时“消失”。大脑空白不是认知的缺失或失败,当出现大脑空白时,并不意味着大脑功能完全停止,而是活动的重新配置,减少大脑的感觉和认知处理。

研究团队发现,大脑空白出现的频率在不同的人之间差异很大,但一个人平均有5%至20%的时间会出现这种现象。大脑空白往往发生在长时间、持续的注意力任务(如考试)结束时以及睡眠剥夺或剧烈的体育锻炼之后。此外,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儿童比正常人更频繁地出现大脑空白。

研究还指出,大脑空白与走神有明显区别。走神时,大脑思维还在不同主题间跳跃,而大脑空白则是指没有任何思维内容的状态。研究团队通过脑成像和电生理学研究发现,走神时会激活“默认模式网络”,而大脑空白则表现为信号复杂度下降,注意力、语言和记忆相关区域(如海马体、布洛卡区)活动减弱,这与无意识状态下的观察结果相似。

研究团队表示,希望通过将大脑空白定义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类别,推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比如,未来可探索大脑空白与冥想等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将大脑空白作为神经和精神疾病临床生物标志物或诊断特征的潜力等。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