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渝会有为|探索转化“全周期服务”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培训。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陈美西冯珊)“蓝色的是技术合同登记数量,红色的是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秘书长冉洋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别的折线图——《2020—2024年重庆市技术合同登记情况图》。

令人振奋的是,这两条曲线自2020年以来分别攀升了4倍和5倍以上,两条上扬线勾勒出重庆科技成果转化的蓬勃生机。

然而,成绩来之不易。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面向市场,需要漫长周期。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作为这个漫长过程的“陪跑团”,把服务贯穿于技术合同登记“全周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政策宣讲

让“冷板凳”变成“香饽饽”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成立于1993年,当时技术合同登记可以说是个“冷板凳”,很多区县和企业对此却并不重视,对政策红利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到2020年,全年登记仅3592项,成交额154.2亿元。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是直观反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和保障技术市场繁荣发展,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惠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冉洋介绍。

为此,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党支部的党员化身“科技政策宣讲员”,带着政策“大礼包”走遍三十个区县。协会还以支部联建为契机,组织支部党员与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以及万州区、江津区等科技局,联合开展技术合同登记政策及实操专题宣讲培训,共计50余场次,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

江津某制造企业的财务总监听完宣讲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去年2000万的技术研发合同,经认定登记后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此外,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搭建信息对接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每年全市针对登记人员举办技术合同登记集中培训2场次以上,单场达90余人次,同时开展站点人员岗前专项培训20余人次。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培训。受访者供图

牵线搭桥

“技术经纪人”精准对接

“这份技术合同里提到的专利成果,建议补充知识产权相关证明材料。”在两江新区一企业研发中心,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的工作人员龙老师正在“把脉问诊”。

像这样的上门服务,促进会每年要开展百余次,就像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GPS,为企业导航。

最让秘书长自豪的是,他们促成重庆某研究院所与以色列企业“联姻”。

原来,重庆一家科研院所的特种焊接技术有了一定基础,了解到国内企业有异种金属焊接的需求,该科研院所希望链接到更成熟的技术,最终,在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的帮助下,该科研院所成功匹配上了以色列的这项技术。

目前该研究院研发的特种金属焊接设备填补国内空白,现已拥有众多企业客户。“看到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生产线上的设备,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冉洋说。

近年来,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工作人员走访调研了长安福特、海装风电、重庆赛力斯、京东方、环科院、中冶赛迪等百余家单位,进一步了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技术合同登记现状,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同时,与各登记机构工作人员到辖区企业上门送政策红利清单,打消企业登记顾虑。针对重点企业,坚持专人点对点入企辅导服务,指导企业梳理技术合同,积极推动“应登尽登”。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培训。受访者供图

一帮到底

全周期服务的“科技保姆”

从科技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政策研究……促进会打造了“一条龙”服务体系。

此外,针对重点产业,深挖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与需求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开展成果需求发布、成果对接、项目路演等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加强会员单位之间成果供需流通,建立协会与全体会员单位的信息互动机制,通过技术经纪人技术对接、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促进先进成果转化落地。

这些举措,有力推动成果转化市场主体显著增长。

近五年,助推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逐年递增,其中,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超900亿元、同比增长37.6%。

冉洋介绍,2024年我市登记主体共计2243个,同比增长74.4%;企业法人作为技术合同登记的主要登记主体,主体数量较2023年增长873个,同比增长74.3%。其中,黔江、巫山等7个渝东南、渝东北区县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零”突破,登记额同比增长459%,为实现技术合同应登尽登打下坚实基础。

站在新起点,这两条昂扬向上的曲线仍在延伸。到2027年,重庆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突破1300亿元,更多的“科技种子”将在这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