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正式宣布了 10月17日,据外媒报道,美国白宫在汽车厂商的密集游说后,正准备放宽其关税政策,美国商务部计划将一项允许汽车制造商减少进口零部件关税的安排延长五年,此举被视为汽车行业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这事儿得从半年前说起,自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对进口汽车、零部件,还有钢铁、铝材加关税,美国车企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通用汽车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因为关税,每辆车的成本涨了1200多美元。 车企们急眼了,从今年4月开始,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带着六大行业组织,天天往白宫跑,又是送数据报告,又是拉工会一起施压——要是关税不降,密歇根州这些汽车重镇得丢好几万个岗位。 历经半年的坚持,白宫于10月17日最终妥协,原定于2027年取消的“进口零部件关税抵扣3.75%”政策,如今将再延长五年,这一转变引人关注。 车企们松了口气,通用汽车说,这下2026年每辆车的成本能降800-1000美元,股价当天就涨了3.8%。 这政策看着是给车企发福利,其实门道不少。 依据《美墨加协定》,如墨西哥产发动机这类符合规定的零件可免税,而中国零件仍需缴纳25%关税,白宫一方面放宽零件关税,另一方面却宣称要对进口卡车加征25%的税。 而且,白宫说这政策是“鼓励美国制造”,但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卖的1600万辆车里,进口车占48%,本土组装的车里,国产零件连一半都不到——这供应链早就全球化了,哪是说断就能断的? 政策一变,全球车企都跟着动,日本车企最开心,《美日贸易协定》已经把对美出口汽车的关税从27.5%降到15%,现在美国本土车企成本降了,日本车的“价格优势”被抵消了一部分。 中国供应链这边,压力和机会都有,虽然中国零件被排除在减免名单外,但中国企业也在想办法:比如比亚迪去墨西哥建厂,用USMCA的规则躲关税;宁德时代和美国企业合作,在美国本土生产电池,这样就能算“国产零件”了。 白宫这次政策调整,表面看是车企游说赢了,其实是全球化大趋势下的妥协,美国汽车业早就和全球供应链绑在一起了——45%的国产零件占比,说明每辆“美国车”里都藏着中国芯片、德国传感器和墨西哥发动机,强行用关税切供应链,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更搞笑的是政策的“双标”:一边放宽零件关税,一边加卡车关税,一边给墨西哥、日本“开绿灯”,一边卡中国零件,这种“选边站”的策略,暴露了美国在贸易保护和产业竞争力之间的纠结,毕竟要是真能靠关税重建“美国制造”,特斯拉何必去上海建超级工厂? 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得靠技术,而不是关税,白宫的政策或许能缓车企一时之急,但真想赢回制造业,不如少玩点“关税大棒”,多投点钱搞基础设施和研发,毕竟消费者不会为“政治正确”掏钱,只会为性价比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