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显威!岛内银行拒为“台独”分子贷款,理由是“被大陆通缉,涉嫌犯罪” 大陆近期连续公布了三波针对岛内水军的悬赏和通缉令,台军“资通电军”、“心战大队”等多个单位的大量人员均榜上有名。如今,这些通缉令的效果已经显现。 就在10月15日,岛内民进党籍代表王定宇爆料,说有人去申请银行贷款,结果被拒绝了,理由也不藏着掖着,银行直接说:你被大陆通缉,涉嫌犯罪,不能核贷。 这个事一出来,顿时炸锅。毕竟贷款这事在岛内一直是按“信用评分”走流程的,谁曾想通缉令都能影响授信资格,这下可不是光面子上难看,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其实这个“通缉令显威”的局面,早有铺垫。今年以来,大陆三次对岛内“台独”分子、水军组织发出悬赏通缉,通缉名单上赫然包括台军“资通电军”和“心战大队”的不少成员。 这些人过去在网上出没频繁,操控舆论、散布谣言,甚至还参与煽动对大陆的敌对情绪。通缉令一出,虽然岛内媒体一开始还唱反调,说什么“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但现在看来,真不是闹着玩的。 这次贷款事件,是通缉令刚刚开始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要知道,岛内所谓的“公股银行”,虽然名义上是地方机构,其实背后多少都有民进党当局的影子。 而这次被拒贷,理由竟然引用的是大陆的通缉信息,这说明什么?说明岛内的金融系统已经意识到,哪怕是在“内岛操作”,也不能无视大陆的司法动向。 搞“台独”不光是政治上的风险,现在连经济上也要付出代价。更关键的是,这并非个例。有媒体披露,近年来大陆持续加强对“台独”分子的司法打击力度。 不仅限于发布通缉令,还通过多种渠道让这些人感受到实打实的压力。比如限制入境、冻结在大陆的资产、追查资金流向等。 这些动作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但效果却一点不含糊。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参与策划网络攻击、舆论操控、策动敌对情绪的“网军”,大陆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不容姑息。 再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些金融机构本质上是讲究风险评估的。你一个被对岸通缉的人,哪怕现在表面风平浪静,谁知道哪天突然被制裁、资产被冻结、来往业务被叫停? 银行当然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不是政治立场问题,这是金融理性。更何况,现在大陆与国际金融组织关系紧密,很多国际反洗钱和反恐资金融机制都对涉政高危人员有明确标注。 岛内银行就算再亲民进党,也不能拿自己的金融安全开玩笑。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大陆这波针对“台独”势力的司法手段,其实是精准、温和但有效的。 不搞大张旗鼓,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法律手段让对方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压力,逐步瓦解其活动空间。与其说这是“通缉”,不如说是“画红线”。 谁越线,谁就要承担相应后果。而这条红线,不是喊口号定的,是靠法律条文、证据链和执法合作一步步落实下来的。 回过头来看这次银行拒贷,其实是一个信号,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金融系统不会为政治背书,法律的威慑力已经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些幻想自己可以在“虚拟世界”里煽风点火、现实中却安然无恙的人,恐怕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安全边界”了。 通缉令不是摆设,它背后是一整套制度和执行力,而银行拒贷,只是这个制度开始“长出牙齿”的第一声警告。 参考资料:针对“台独”顽固分子和网军,大陆今早连续发布震动岛内 2025-06-05 20:13·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