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 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 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说起这个话题,得从央视那档节目说起,国家统计局放出数据,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经超过4亿人,这数字一出,网上炸锅了。很多人觉得这标准定的太低,尤其是月收入3000元左右就能划进去,搁谁听都觉得不对劲。毕竟现在物价飞涨,3000块在小县城可能凑合过日子,但一到大城市,房租水电一扣,兜里就空了。这事儿被白岩松在节目里点出来,他直接问专家,王一鸣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两人聊起这个,焦点就落在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不乐意认这个身份上。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中间的落差,暴露了不少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算法是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7万多,月均3000元出头。城镇居民高点,月均4100元,农村就低多了,1678元。专家王一鸣解释说,这个门槛是按全国中位数定的,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到50万就算中等,折合一人每月3000元左右,就能进圈子。浙大教授李实也说过类似的话,他算过,全国中等收入群体大概4.6亿人,这规模全球最大。为什么这么定?因为中国劳动力超7亿,农民和服务业工人一大堆,他们收入多就在3000元上下,这部分人拉低了平均线。要是只看高收入的,标准得翻倍,但那样群体就小了,达不到政策目标。 可问题是,这标准一公布,好多人直摇头。网上调查显示,年入30万以上的人里,只有一半认自己是中产。为什么?说白了,生活压力大。房价、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开销像无底洞。拿教育来说,孩子上个补习班,一年几万块,月入3000的家庭咬牙都得挤。医疗呢,生个病住院,医保报销后自掏腰包好几千。养老更别提,农村老人靠儿女,城镇的社保也跟不上节奏。社科院的调查点明,中产的焦虑主要来自这四块,购房和子女教育排前头。结果呢,很多人觉得自己收入刚够温饱,哪敢叫中等。专家也承认,这群体的体感很脆弱,很多收入刚过门槛,一点风吹草动就掉队。 再深挖,这不光是钱的事儿,还有心理预期在作祟。中国人总觉得中等收入得有房有车,夫妻俩月入两万起步,才算体面生活。可现实是,一线城市年轻人月薪五六千算正常,高点的才上万。统计局的3000元是全国平均,忽略了城乡和区域差距。东部沿海月入5000才勉强中等,西部农村2000就顶天了。这数据一平均,就显得不接地气。很多人不认账,是因为对比太强烈。身边同事跳槽涨薪,朋友圈晒豪车买房,自己3000块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哪有心思自封中产。调查还显示,七成准中产不认同这个标签,他们担心一旦认了,就得面对更高的社会期望,压力更大。 这事儿闹大后,舆论分成两派。一派觉得标准太低,笑称这是“被有钱”,老百姓的钱包没鼓,标签贴上也没用。另一派说,得看大局,中国从贫困大国到中等收入大国,用了四十年,这4亿人是基石,推动消费和内需。消费信心低迷,根子就在这儿。专家指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大,但脆弱感强,疫情后遗症、就业不稳,都让大家捂紧口袋。202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放缓,恩格尔系数降到29.8%,但高端消费疲软。政策上,国家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目标翻番,这需要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多管齐下。光靠数据喊口号不行,得让老百姓实打实感受到收入涨、生活稳。 话说回来,这4亿人的构成也值得细看。绝大部分是城镇务工者和小生意人,稳定就业,但收入波动大。2024年数据更新,职工中87%在低薪和普薪层,月入3000到7000的占大头。他们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脊梁,贡献了GDP大半。可惜,收入分配不均,基尼系数0.46,高于警戒线。为什么不均?一方面,资本回报高,劳动报酬低;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跟不上,中产税负重,福利少。德国之声的报道提到,中国中等收入定义宽松,比发展中国家标准高,但民众无感,因为体感收入低。香港媒体也吐槽,3000元人民币在中港对比下,买不起一套房,谈何中产。 要解决这个落差,得从根儿上入手。教育公平是关键,现在城乡差距大,农村孩子上好大学难,循环贫困。医疗呢,基层医院设备差,大病得去大城市,花销翻倍。养老体系也得完善,延迟退休讨论热,但底层声音大,担心抢饭碗。专家建议,完善社保,降税费,让中低收入者多留钱在兜里。消费端,刺激内需不能只靠补贴,得建好公共服务网,让大家敢花钱。白岩松那期节目后,讨论持续发酵,网友分享账单,月开销超收入两成,证明了脆弱感不是空谈。 长远看,这4亿中等收入群体是双刃剑。好处是扩大内需,坏处是如果不稳固,社会风险高。中等收入陷阱不是经济停滞那么简单,社会治理跟上才行。冯仕政教授说过,着力点在社会公平上,不是光追GDP。2025年上半年,统计显示中等群体比例升到32%,但民众认可度没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