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根据10月14日新闻透露,美方按301条款搞了三类收费标准: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50美元,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取高值,汽车运输船每净吨14美元。 就拿一艘10000TEU的集装箱船来说,中资企业单航次初期就得缴280.5美元/TEU,到2028年还得飙到785.4美元/TEU,一艘船单次交几百万美元根本不夸张。 更霸道的是,不光中企的船要交,连中国造的船壳,哪怕船东是第三国公司,也得掏这笔钱。 这明摆着是想靠高额成本打压中国造船业,可他们忘了,中国造船业早占了全球超50%的份额,哪是这么容易拿捏的。 最荒唐的还不是收费高,是执行环节的混乱程度,简直突破了“大国治理”的底线。 本该监管收费的CBP,连负责对接的人手都没配齐,联邦海事委员会估算,这项政策至少需要5000名一线人员,可目前在岗的只有136人,空岗率快到四分之一了。 腾讯新闻10月15日更披露,CBP虽说有6万编制,但大多分散在移民管控、反恐等岗位,真正管货运港口收费核查的就几百人,还长期缺人,之前政府停摆连支持性岗位都断了拨款,系统升级、人员培训更是没影的事。 政策要求船东提前3天缴费,不然不让装卸货,结果现在收费窗口大多空着,系统也没更新,船东想交钱都找不到地方,只能对着旧系统瞎填,交少了怕被罚,交多了只能认栽,这不就是把“锅”全甩给别人吗? 更可笑的是,美国连收费的核心界定标准都含糊不清。 什么叫“中国运营”?是看船旗、看控股比例,还是看合资企业身份?CBP压根没给明确说法,官方指南居然让船东“自行判断”。 这操作简直是把航运业当成了“试验田”,要知道一艘远洋货轮的运营成本本就高昂,现在凭空多了笔“糊涂账”,不少船东干脆绕路墨西哥港口,再走陆路转运进美国,既省钱又省心,美方想卡脖子,反倒把自己的港口生意给坑了。 美国港口协会都算过账,这政策要是持续下去,港口年损失可能达70亿美元,最后这些成本还得转嫁给进口商、零售商,落到美国老百姓头上,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美方还特意豁免了运输美国出口农产品、能源的船舶,这说明他们根本不敢碰自己的核心利益,所谓“重振美国造船业”的口号,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这“连坐式处罚”,甚至得罪了全球航企,中远海运这些中资企业只承担一半新增成本,达飞、MSC等国际航企也被迫买单,自然引发广泛抵制。 反观咱中方的应对,那叫一个精准利落,几乎在美方政策生效的同时,10月14日交通运输部就印发了《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起征,一艘大型油轮单次费用能到620万美元,标准和美方基本对等。 更关键的是咱规则写得明明白白:美国持股超25%的船舶就得交,还明确豁免中国建造、修理的空载船舶,每年超过5个航次还能免后续费用,流程清晰得很。 我们不光规则明确,执行更是高效,收费系统由海关、海事和港口联网,自动生成账单,没缴清费用的船舶根本办不了进出口岸手续,全程留痕,连“赖账”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我们还有法理支撑,商务部连续发声指出美方违反WTO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还把协助美方调查的企业列入反制清单。 这套组合拳直接打在了美方痛处,逼得他们生效前就紧急让步,把汽车运输船费用从每净吨150美元降到46美元,还豁免了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尽显被动。 如此看来,美国的这出“收费闹剧”,暴露的是其政策设计与执行能力的严重脱节,更是霸权思维下的“权力幻影”——看着挺横,实则根本无力支撑。 CBP人员连工资都快没保障了,哪有心思管收费,国会卡预算,财政部优先保国防和债务利息,根本没给CBP拨扩编、升级系统的钱,这种情况下强推政策,纯属无稽之谈。 反观中国,从规则制定到系统落地,再到法理支撑,环环相扣,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又展现了大国治理的章法。 现在航运圈都看明白了,美方这政策就是个“半拉子工程”,想打压中国造船业却没本事执行,想搞贸易战又怕伤着自己,最后只能闹笑话。 10月15日政策生效第一天,不少船东要么绕道走,要么硬着头皮瞎申报,CBP那边却没人接招,这场景哪像“世界第一大国”的做派。 说白了,美国现在是既没那个执行力,又没那个底气,只能靠这种混乱的政策撑场面。 而中方用清晰的规则、高效的执行给出了标准答案:想搞单边制裁可以,但得先把自己的摊子收拾干净,不然最后丢脸的只能是自己。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