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风说史[超话]晴雨风说史
新形势下:缓冲区应当重新定义
外蒙古作为苏联时期的“缓冲区”,本质上只符合俄方的战略利益,对中国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它原本是中国领土,被苏联硬生生切割出去,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其次,外蒙古长期驻有苏军,中国却无法驻军,完全丧失战略主动。
再者,从地理位置上看,外蒙古距离北京极近,而离莫斯科极远,这种“缓冲区”对中国首都构成潜在威胁,却无法保护中国的核心利益。
因此,若要真正维护中俄长久友谊,就必须重新审视缓冲区的存在。
外蒙古已不再适合作为中俄之间的屏障,若真的需要缓冲区,西伯利亚反倒是更合理的选择。
西伯利亚幅员辽阔、人烟稀少、气候严寒,天然具备隔离作用。
在这样的地带,无论哪一方都难以轻易集结重兵,反而更能维持战略平衡。
更何况,西伯利亚本就是沙俄时代从他国夺来的土地,如今俄罗斯国力衰弱,将其作为共同缓冲地带,也算公正合理。
毕竟,势力范围从来是由实力决定的。过去苏联强大,所以它可以划分别人的领土;如今中国崛起,重新调整格局也合情合理。
国际政治:仁义无用,实力为先
回顾历史,无论是沙俄时代还是苏联时期,俄国多次趁中国内乱或危机之际攫取利益。
这种“趁火打劫”的作风,早已写入他们的战略传统。
在他们看来,强盛之时不捞好处,就是愚蠢;一旦衰弱,就只能任人宰割。
有些人主张“以德报怨”,提倡做一个仁义之国,但那套儒家思想,适用于国内社会秩序,却并不适合残酷的国际政治。
国家之间,从来都是利益与实力的博弈。
如果在关键时刻还想着谦让,那只会被当成软弱可欺。
有人说,应当先对付美国,再去谈收复失地。
但问题在于,如果连面对衰落的俄罗斯都不敢提出合理主张,又凭什么去挑战更强的美国?
国际关系不是靠口头豪言维系的,而是靠实力与行动说话。
这,就是现实的世界。
仁义与道义固然可敬,但在国家层面,决定命运的永远只有两个字——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