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毛主席做的轰动全国的五件事: 1、“主席结婚,惊天动地” 1927年青年毛泽

毛主席做的轰动全国的五件事: 1、“主席结婚,惊天动地” 1927年青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后,遇到了人生的知己,也就是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贺子珍长相俊俏,有文化,和毛主席在工作中日久生情。自1928年二人结婚,相知相伴了十年。 期间,贺子珍付出了重大牺牲,比如养育了好几个孩子,在长征期间还曾身负重伤。1937年到延安不久,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去了苏联。1938年的一天,贺子珍在苏联读报时,意外得知爱人已经再婚,知道自己再回去是不可能了。据说,结婚那天日本人也来延安轰炸“凑热闹”,所以民间就有了“主席结婚,惊天动地”的说法。   2、一张照片 1936年下半年,斯诺想要采访一下毛主席,采访结束后,要给毛主席拍摄一张照片,但毛主席当时没有打理头发,不修边幅,拍摄出来不太好看,斯诺觉得,如果戴一个帽子,或许会好很多。正好斯诺有一顶后勤部刚给他发的一个红星帽子,于是他让毛主席戴上这顶帽子试试看。 最后斯诺就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殊不知不久后,这张照片一经发表轰动全国,就连毛主席也笑着说,我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拍出的照片居然这么好看。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头戴红星帽,目光坚定而深邃,展现出了独特的领袖气质和魅力。它不仅成为了毛主席个人形象的经典代表,也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革命事业。 3、一首词轰动全国:《沁园春・雪》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时值西北高原风雪弥漫,毛泽东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面对大好河山,诗思澎湃,写下了《沁园春・雪》。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将这首词赠给了柳亚子。随后,该词几经传抄,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副刊上发表,顿时轰动山城。 尤其是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使命担当。这首词发表后,举国上下,蔚然成风,广为传播。国民党方面甚至组织一些文人和能够填词的国民党文痞作《沁园春》词,以唱和的名义进行“讨伐”,但终究无法掩盖毛词的光辉。《沁园春・雪》以其崇高的思想、宏伟的构思、壮丽的画面、浩荡的诗情,成为了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也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毛主席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4、一本著作轰动全国:《论持久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战局势异常严峻。徐州失守,武汉告急,日军的铁蹄踏破大半个中国。此时,国内出现了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另一种是“速胜论”,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针对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迷茫,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下的一个窑洞里,废寝忘食地写作,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激情洋溢的长篇演讲。他指出,这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必胜。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动员全国老百姓,就会陷敌于如灭顶之灾般的汪洋大海,弥补武器等缺陷,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论持久战》的发表,让全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发展规律,坚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5、一个决定,知识青年下乡(规模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其中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同时农村地区也急需有文化的人才来推动建设与发展。毛主席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号召,认为青年在农村的劳动实践中,能更好地了解国情、锤炼意志,成长为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1955年,毛主席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撰写按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知青下乡的重要指导思想。此后,从零散组织到大规模动员,全国累计有超过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前往农村、边疆、山区和兵团。 知识青年们到了农村后,与农民共同参与耕地、播种、兴修水利等农业劳动,部分人还承担了农村扫盲、教学、赤脚医生等工作,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知识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然而,大规模知青下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青年个人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