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汉中:41天“华西秋雨”,11人“生死脱险”

“差一点就被埋了!”10月13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杨家河镇三湾村村民席发昌望着自家被泥石流冲毁的房屋,仍心有余悸。就在前一天,他和老伴刚被镇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屋后山坡便轰然滑塌。同一天,百公里外的宁强县汉源街道金家坪村,村民罗清友也带着家人和邻居共9人,从一场山体滑坡中平安撤离。

这11人的“生死脱险”,发生在汉中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华西秋雨”的严峻背景下:从9月2日到10月12日,持续41天的降雨“连轴转”,全市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2倍,土壤含水量饱和到“一触即溃”。

“一定要提前防范秦巴山区降雨叠加效应和致灾滞后性带来的风险!”早在8月31日,汉中市气象台就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提醒全市做好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城市积涝防范。

9月2日,汉中市气象部门全部进入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状态,领导24小时带班,预报员轮班值守紧盯云图变化,每一次降雨系统的移动、每一个雨量站点的数据,都成了“防汛决策的密码”。

进入国庆假期,雨情并未缓解反而加剧。9月30日16时10分,根据实时雨情监测和未来预报,汉中市气象局果断提升重大气象灾害至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全市气象部门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快传递”、科普防范措施“广传播”,确保假期防汛工作不松劲。

假期最后一天,汉中市气象台台长何豫秦翻着最新监测数据,眉头始终紧锁:“从9月2日至今,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已达527.7毫米,镇巴县巴山镇更是飙到1048.7毫米,山坡上的泥土被泡得像‘海绵’,极易引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在10月12日这场关键救援中,“快传递”“广传播”,成了席发昌老两口的“救命符”。

10月12日清晨,镇巴县气象局再次发布针对性预警,明确提示杨家河镇等重点区域“滑坡、泥石流风险极高”,各类服务信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短信、微信、应急广播等多渠道,第一时间直达县、镇、村三级防汛网格,实现了“雨情实时报、风险提前警、服务精准送”。

“收到预警就不敢耽搁,哪怕多查一户,也能多一分安全。”杨家河镇三湾村包村组长刘喜铭一行三人揣着防汛手册,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巡查。正是这次“多跑一趟”的巡查,他发现了席发昌家屋后山坡渗出的泥水和细微裂缝,为后续转移争取了关键时间。

如果说席发昌老两口的脱险,是预警与行动的“无缝衔接”,那宁强县罗清友等9人的逃生,更离不开刻在心里的“科普知识”。

“当时女儿突然喊‘爸,啥东西掉地上了?’我跑出去一看,头皮瞬间发麻——山上的石头正往下滚,邻居家的猪圈已经被压塌了!”罗清友回忆起10月12日14时的惊险场景,至今手心还在冒汗。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慌乱,反而立刻想起今年汛期看到的气象科普图集:“上面写着,连续降雨后,山体出现落石、异响、裂缝,都是滑坡前兆,要赶紧往地势低、远离山体的安全地方跑!”

这份“下意识”的反应,让他第一时间扯着嗓子喊“快跑!山体要滑了!”罗清友一家3口和邻居杨厚培家6口人,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却凭着科普里记牢的“避险路线”,互相搀扶着冲向村外河坝。刚跑到河坝中央,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约4.5万立方米的泥土裹挟着石块倾泻而下,两户人家的房屋瞬间被埋在泥浆之下。

“要是没看过气象局的科普知识,我肯定慌了神,要么自己跑忘了叫邻居,要么跑错方向,后果不敢想!”罗清友抹了把脸,语气里满是庆幸。

这份庆幸的背后,是汉中市气象局今年汛期的科普“硬投入”: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深化“6+X气象应急媒体”协作,通过官方媒体、自媒体矩阵,在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中同步推送预警信息与科普内容;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还深入村组,教村民识别“山体裂缝、泥水渗出”等灾害信号,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图文、手册,最终在生死关头成了最管用的“救命指南”。

从镇巴的席发昌老两口,到宁强的罗清友一家,再到被安全转移的数万名群众,是41天秋雨中最温暖的“答卷”。这场与41天持续秋雨的较量证明:最有力的防汛,永远是“快传递”的气象预警信息,“广传播”的科普防范措施!

(作者:马艳、何亮、毛芬、王雨杨,责任编辑: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