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合肥变“烟雨江南”?连绵雨雾即将被冷空气接替

这几天,合肥的雨不大,却连绵不绝。空气里满是湿润,落在脸上,细密真实。有人在社交平台打趣:“合肥牌补水喷雾全国限时供应中”;也有人拍下朦胧的天鹅湖,配文说:“原来在合肥也能体验烟雨江南。”

社交平台截图。

一城湿意,雨从清晨落到夜里

这样的天气已持续近一周。公交驶过长江中路,车窗模糊成一片。行人压低帽檐,或把衣领向上提,动作轻微,谈不上“抵御”,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安徽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魏凌翔解释,最近由于弱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和暖空气长时间在江淮之间交汇,两者势力相当,水汽充足,导致降水以小雨和雾状形式出现。

从气象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冷暖空气拉锯:暖湿空气北上,冷空气南下,遇到地面相对稳定的高压与地形阻挡,气流无法完全突破对方,于是就形成了这种“雨雾交织”的状态。

有人说是这是“合肥版烟雨江南”

社交平台上,合肥人用“玩梗”应对天气。“请问这瓶补水喷雾在哪里买的?”“建议申请护肤品资质。”配图常是空荡的街道,路灯在雨雾中只剩一圈光晕。评论区有人回应:“好处是脸一天水润24小时。”

这不是向外的抱怨,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消解。当快节奏被雨雾拖慢,人们开始用玩笑自我调节。便利店排队时,两位陌生人互看湿漉的外套,一人说:“这雨下得真含蓄。”另一人笑着点头。无需多言,认同感已在同一片水汽中达成。

城市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这种无声的共情中。

虽说不打伞也无妨,但影响确实存在。家族群聊里,“注意天气,不要感冒”的提醒多了起来。药店柜台前,询问感冒药的人有所增加。办公室里,有人揉着鼻子说:“不是冷,是潮。”一句话引来一片附和的叹息:这天气让身体想睡,让精神打盹。

社区卫生站的医生表示:“连续阴雨天气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困倦,即便睡了也不觉得清醒。”这不是剧烈的痛苦,而是一种持续的低耗,让人难以振奋。

茶饮店的外卖订单悄然上升。“热柠檬水、姜茶、豆浆,这两天卖得特别好。”一位店员说,“大家都想手里捧点热乎的。”这不像冬天的严阵以待,更像是一种温柔的自我安抚。

湿冷将尽,降温在即,请备好衣物

“以前觉得烟雨江南是诗,现在知道也是鞋面、口罩和电瓶车。”有市民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这场柔雾起初让人觉得拖沓,却在连日渗透后,成了城市的背景情绪。它让人放慢脚步,也让人注意到曾被忽略的细节。

天鹅湖边,有市民撑伞散步,看不清脸,只见伞柄。逍遥津的柳枝垂在水面,湿漉却无风。“这不是浪漫,是暂停。”一位摄影爱好者说,“暂停久了,也成了一种节奏。”

根据预报,18日前合肥仍以阴天和小雨为主,气温会略有回升。

真正的变化将在18日至19日到来。一股新的冷空气将带来大风与明显降温,下周初最低气温可能降至10℃左右。

这意味着,那些晾在阳台未收的薄外套,那些以为“秋天还早”的侥幸,都该收起来了。

有人说:“我困的不是身体,是天色。”这句带笑的话,其实也是善意的提醒:换季之时,请记得添衣,多喝热水,别让感冒钻了空子。

合新闻记者王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