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耶夫地区,乌军一名在后方训练中的无人机操作员发现了一名乌军士兵试图强奸一名当地女孩儿,他迅速操作无人机飞了过去。 无人机下的罗生门:一桩性侵干预案如何折射战场叙事之争 无人机这东西,如今在战场上早就不只是个武器了。它悬在空中,有时候更像一只眼睛,一个真相的记录器,但也可能是一场巨大争议的导火索。就在尼古拉耶夫地区,这么一件事儿,把这几重身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一名乌克兰士兵,试图对当地一位女性图谋不轨。幸好,天降神兵——一架无人机突然出现,嗡嗡作响地凑了过来。 这一下把那个士兵吓得魂飞魄散,裤子都来不及完全提上,就慌不择路地跑了。视频记录下了女孩激烈反抗的画面,也拍下了侵害被成功阻止的瞬间。看到这里,这本该是个见义勇为的好故事。 可问题来了,这个从天而降的“英雄”,到底是谁?这架无人机,究竟归属于哪一方?故事从这里开始,裂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俄罗斯媒体在10月14日率先披露了视频,他们言之凿凿:这是我们俄军的无人机干的。而在乌克兰的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则是,操作员隶属于乌克兰军队,当时他正在后方区域进行训练,无意中撞见了这一幕。 你看,事件的核心事实没人否认,但“英雄”的国籍,却成了一块必争之地。拯救者的身份变得模糊,它完全取决于你坐在牌桌的哪一边。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涉事人员的结局,简直是一出罗生门。 对于那个施暴的士兵,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来自乌克兰网络,说他被当做惩罚,调到了一线去当突击队员。另一种说法来自俄媒,暗示他在逃跑后就被击中了。 最拧巴的地方来了。在乌克兰的叙事版本里,那个见义勇为的无人机操作员,虽然得到了无数网民的点赞和赞誉,但据乌克兰媒体转述,他本人的后续处理,竟然也是被派去了突击部队。 这就让人挠头了。“派往突击部队”,对施暴者是惩罚,对英雄却也是一种处置?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暴露了信息战的本质——“结局”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服务于什么目的。 而在这场舆论混战中,乌克兰军方始终保持着官方沉默,从未就此事发布任何评论。 这种官方信息的真空,恰好给各种小道消息和舆论争夺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于是,视频在乌克兰社交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而在另一边,俄媒则牢牢抓住率先曝光的先机。 最终,事实的真相被淹没在口水仗里。没人再去关心那个女孩怎么样了,大家只关心这到底是“我方的人性光辉”还是“敌方的道德败坏”。 直到今年10月16日,相关新闻的出现,说明这件事的发酵远未结束。它成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展示了一个被镜头捕捉到的瞬间,是如何被迅速卷入宏大的叙事对抗,最终被肢解成一个个服务于宣传的符号。 信息来源:俄无人机救下一名正遭乌军性侵女子,顾不上提裤子拔腿就逃,随后被击中 2025-10-16 08:30·大象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