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步履千山护根脉青春作答写春秋

图书馆外雨滴淅沥,回到大学校园的我,仍时常忆起与前辈们在平度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日子。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怀揣着对历史文物的赤诚热爱,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号召,于2024年暑假报名家乡文旅局文物普查志愿者招募。从最初入选时的雀跃忐忑,到在前辈引领下逐步掌握普查要领,每一步都走得认真而虔诚——我深知,“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能以青年之力守护文明根脉,是何其幸事。

在平度市店子镇昌里村复查王式民居,是我文物普查生涯的“第一课”。驱车两小时抵达村委后,即便有村书记引路,我们仍在错落的农舍间辗转许久,才寻到隐于巷陌的王氏民居。远远便见知情老人已在门口守候,寒暄未几,普查便紧锣密鼓展开:彩彩姐与韩奶奶细聊产权变更、修缮过往,郑哥举着专业相机记录建筑纹饰与年代标识,呈吉哥扛着RTK仪器穿梭测量,鑫姐操控无人机俯瞰全景。

当普查顺利收尾,韩奶奶切来清甜西瓜相谢,还记下我们传授的保养方法。后来培训会上重忆此行,更懂“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分量——前辈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恰如春风化雨,让文物保护浸润民心。

六曲山的普查经历,则在我心中刻下“坚守”的印记。荒山之上,我们跟着当地联络人一寸寸搜寻遗址踪迹。年过半百的姜局始终冲锋在前,与年轻队员一同翻山越岭,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队长彩彩姐事无巨细核查任务,面对难题积极协调破局;鑫姐与呈吉哥创新“无人机空中导航+地面RTK精准定位”工作法,让测绘效率倍增;最年轻的党员明月姐,用青春活力诠释着文物事业的创新传承。而郑哥——这位团队里的“老兵”,更是让我看到何为“身先士卒”:他端着相机专注捕捉文物特征,遇到车辆抛锚、深陷泥坑、山路险峻时,永远第一个冲上去探路。正如他在风雨中常说的:“文物普查没有捷径,唯有步步踏实。”

回望这段征程,我们以“查、寻、测、访、录”五步流程规范操作,细化分工落实每个环节;创新“天地协同”工作法,让无人机与RTK仪器互为补充;更以“老带新”传承精神,在实践中淬炼本领。面对平度3176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17个镇街的繁重任务,我们迎难而上——盛夏酷暑里攀爬窟窿山绝顶,汗透衣衫仍不停步;雨季泥泞中推车过胶莱河畔,徒步数公里毫无怨言;隆冬飞雪中踏足零下10℃的即墨故城墙,冻麻的手脚见证执着;深秋朔风里穿行六曲山荒草丛,坚定的脚步丈量历史厚度。“泥坑陷不住使命,风雪吹不散热忱”,那些在坐标点上坚守的日夜,在晨曦暮色中记录的遗迹,都是我们对文明最庄重的承诺。

如今,参与家乡的文物普查已一年有余。无论是寒暑假返乡实地工作,还是在校期间关注动态、撰稿记录,位置在变,初心未改。“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刻在心中的箴言,始终指引着我前行。作为平度青年,反哺家乡是我的责任;作为农大学子,“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让我甘愿“自找苦吃”;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摸清文化遗产家底、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更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文物无声,却诉说着千年的文明密码;普查虽苦,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精神血脉。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守护历史根脉,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一个青年脚踏实地的担当。愿以青春之我,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文/平度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志愿者,中国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