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 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反介入和区域拒止,其实是近年来中国军方一直在重点打造的能力,所谓反介入,就是阻止域外势力在冲突爆发后顺利进入战区,发挥干预作用。 区域拒止则是直接让相关对手无力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军事行动,这两个概念在军事圈里被热议多年,但放在台海局势上,大家看到的就是一旦有突发事态,解放军的手段和目标都会变得非常清晰。 不是像过去那样单纯做好登陆作战准备,更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援军,比如美国、日本形成的干预力量上。 翻阅最近几月的演习和动向,明显可以感到台海周边军事部署的重点正在转向海空域和远程精确打击。 各种大规模封锁演练,还有反舰、对空、电子干扰等综合技能展示,其实都是在模拟多种战场情境。 以台湾为“点”,以美国为主的域外介入作为“援”,形成“围点打援”的战略。 大陆方面显然不是一味地对台主岛本身发起攻击,更看重能否在第一时间切断外部支援通道,让介入力量变得力不从心。 细看解放军装备进化,也能看到这种战法思路,比如东风系列的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具备迅猛攻击远道目标的能力,各种反舰导弹和远程防空体系不断完善。 要说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数近年来东南沿海部队的综合作战体系,包括岸基反舰、空中预警和电子战设备。 这些新装备和军力部署,不难理解,就是给可能的“围点打援”创造条件,演习中突出多兵种联合作战,正是为了立体作战,海空全域拒止,将介入力量拒之门外,极大削弱外部援军的有效性和效率。 而从美日等域外势力的应对策略来看,他们也没有闲着,美军的印太再平衡,频频派出航母、驱逐舰,有意无意在台海周边展示存在感。 日本则在西南诸岛加大防御部署,提升反导和反舰能力,双方都意识到,一旦爆发冲突,最棘手的挑战其实就是如何突破解放军的反介入网,无论是通过武力还是其他手段。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无论军事专家还是各路媒体都在反复推演,一旦开战,及时介入的难度有多高,解放军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妨碍外来势力干预。 台湾本岛的自卫能力,也在逐步调整,除了常规空防和导弹布置,台军侧重提升快速反应和情报共享。 两岸演习对比之下,核心差距其实不在单一武器,还在全体系战争准备和战略协同。 台湾内部也不乏理性分析,认为自身最大风险就是“一旦外援被阻”,主岛根本无法承受久战,更别说独自扛过解放军的重点打击。 所谓防卫作战的最后底牌,实际还是依赖外部支援,如果这条通道被封死,自然局势会迅速失去平衡。 整个区域拒止和反介入体系,不只是台海问题内部的博弈,还在警醒周边各国。 比如韩国、菲律宾都在重新评估自身安全体系和美军合作深度,因为一旦台海升级,整个第一岛链都会陷入安全困境。 很多专家也指出,亚太格局的一个重要拐点,很可能就在台海,大国博弈、区域安全和技术军备,都在这里碰撞出越来越复杂的火花。 实际上“围点打援”不仅仅是一句军事术语,而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层面的系统性战略思维。 反制外部干预,不只是靠导弹和舰艇,更要靠信息战、心理战等新型手段。 有专家就认为,未来的台海博弈,信息和认知优势很可能决定最终胜负,有力的反介入体系,将对外界施加极大的不确定和风险评估,这种压力本身很可能在危机爆发前就让一些介入方退缩或三思。 美国有技术和远程打击能力,日美联盟有强大的情报和兵力支持,解放军能否形成真实有效的区域拒止,还要看战时突发状况和指挥协调。 毕竟台海是全球关注的高敏感区,各方都在强化部署,真正的实战还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变量。 你怎么看“围点打援”在台海上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