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称,已经接管了中国半导体公司Nexperia,该公司每年能生产价值1000亿美元的芯片。中国则表示, 该公司80%的芯片都是在中国封装和组装的,我们暂停它的出口。欧盟声称,正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技术,以提高欧盟产业的竞争力,不然的话,不能保证类似没收事件还会发生。 老高认为,这场围绕半导体与稀土的“口水仗”,像极了一场全球化退潮后的“抢椅子”游戏:音乐一停,谁手里有芯片、有稀土、有市场,谁就能抢到座位。荷兰先亮出“收购完成”的底牌,意在把Nexperia变成欧洲半导体拼图的一块;中国回敬“暂停出口”,提醒对方芯片价值链的终点仍在长江三角洲的封装车间;欧盟干脆把“技术换市场”写成明规则,用“再没收”当威胁,把投资审查升级为技术勒索;丹麦一句“自由抢夺”撕破了脸皮——规则时代结束,拼的是砝码大小。 中国把稀土出口管制当成“对价”王牌,既反制了美欧对半导体、新能源产业链的围堵,也亮明了“我有你必需”的硬通货。美国则把“市场准入”当筹码,试图用全球最大消费池换取中国战略资源的放水。两边都在算一笔账:脱钩成本>谈判收益,于是进入“斗而不破”的拉锯。 但真正的风险藏在细节里:一旦欧盟把“强制技术转让”写进法律,欧洲对华并购通道将急剧收窄;中国若把稀土出口许可证变成“每单必审”,全球绿色转型成本将陡升。更糟的是,各国企业开始把“政治溢价”算进投资模型,长周期研发让位于短平快“可搬迁”项目,全球创新水位被整体拉低。 全球化曾靠“比较优势+规则信任”两大支柱运转,如今前者被“供应链韧性”取代,后者被“法律武器化”侵蚀。当信任耗光,剩下的就是比谁的牌桌更沉、谁的筹码更不可替代。中国用稀土反制,欧美用市场和技术设卡,表面是回合制攻防,实质是在给“再全球化”重新定规则——谁掌握稀缺环节,谁就拥有下一步标准制定权。至于“自由贸易”,在枪林弹雨的稀土和硅片之间,已成了怀旧词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