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开第一枪会有什么后果?沈逸教授回复:断其祭祀,绝其苗裔!说白了就是从精神文化到血缘肉体上,对一个家族、民族或国家进行最彻底的毁灭。 "断祀绝裔"概念根植于中华战略文化传统,其核心是通过体系性手段彻底消除威胁源。 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反复叛乱的外族采取过类似策略,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漠北决战,不仅摧毁其军事力量,更通过移民实边、文化同化等手段根除隐患。这种战略思维不同于西方军事理论的有限打击,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代国际法框架下,"断祀绝裔"应理解为对敌国战争能力的彻底摧毁。包括:解除武装力量、瓦解军事工业、清除极端意识形态、重建和平秩序。二战后盟军对德日实施的民主化改造,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版的"断祀绝裔"——保留民族实体但根除军国主义基因。 日本2024年通过的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中国明确列为"最大战略挑战"。其军费开支突破GDP的2%,计划五年内将巡航导弹数量提升至2000枚。这些动向显示日本正寻求突破和平宪法约束。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客的冒险倾向,自民党高层多次公开讨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试图将台海问题与日美安保条约绑定。 2025年9月,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军在宫古海峡举行联合演习,模拟封锁关键水道。这种挑衅行为增加了误判风险。 尽管美日同盟存在,但美国直接参战面临多重制约。2025年美国战略重心仍在中东和东欧,西太平洋并非优先方向。日本若单方面挑起冲突,可能重演1958年金门炮战时的场景——美国最终约束台当局行动。 更现实的是核保护伞问题,日本无核武,完全依赖美国延伸威慑。但中国拥有完备核力量,美国是否愿为日本与核大国开战存疑。拜登政府2024年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这实际给美日同盟划下红线。 日本近代三次军事冒险(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均以惨败告终。当前日本政客若重蹈覆辙,将面临更严重后果:中国不是积弱的清朝,也不是远程奔袭的沙俄,更不是战略分散的美国。 值得玩味的是,沈逸选用传统文化概念而非现代军事术语。这既体现战略自信,也向日本传达信号:中国有足够智慧和文化底蕴应对挑战。这种"以文喻武"的警示方式,深得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精髓。 根据202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披露的信息,解放军已建立起完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火箭军部队在东部战区部署了多个东风-26导弹旅,这些导弹具备对移动舰船的打击能力。海军方面,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形成战斗力,其搭载的歼-35隐形战机可有效压制F-35。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在大力发展非对称作战能力。媒体报道显示,中国正在测试新型高超音速武器,这种武器可突破现有任何反导系统。同时,网络战、电子战部队也已完成实战化部署,可在冲突初期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 若日本率先开火,国际社会将出现分化。美国可能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要履行盟国义务,另一方面要避免与核大国直接冲突。韩国可能会保持中立,因为历史恩怨使其不愿为日本火中取栗。东盟国家将一致呼吁克制,避免地区局势升级。 俄罗斯的态度尤为关键。近年来俄日关系因南千岛群岛问题持续紧张,俄罗斯很可能借机强化在远东的军事存在。欧盟国家则会主要关注经济影响,因为中日冲突将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 中日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超乎想象。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170亿美元。同时,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存量超过1200亿美元。若发生冲突,这些经济联系将瞬间断裂,对两国经济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全球供应链也将遭受重创,日本在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占据关键位置,中国则是全球制造业枢纽。冲突将导致芯片、汽车、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停产,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日本国内对军事冒险存在严重分歧。2025年《朝日新闻》民调显示,62%的日本民众反对增加军费,75%的民众认为应该坚持和平宪法。特别是冲绳民众,长期以来饱受美军基地困扰,更不愿意卷入与中国的冲突。 日本某些政客应该认真反思历史。明朝时期的抗倭战争、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都证明任何企图侵略中国的行为都将失败。 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传统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蕴含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战略智慧。 沈逸教授选用"断其祭祀,绝其苗裔"这样的传统表述,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提醒日方,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彻底消除任何安全威胁。这种表述背后展现的是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底气,是任何短期军事优势都无法比拟的。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日两国更应该相向而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任何军事冒险行为都将是玩火自焚,必将遭到历史的严厉审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