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俄乌双方坐下来和谈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炮火声中

俄乌双方坐下来和谈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炮火声中,关于“和谈”的传闻像秋雨后的蘑菇,这儿冒个头,那儿探个影。可当记者蹲在基辅街头采访卖黑面包的老太太,或是在顿涅茨克前线跟俄军士兵抽支烟时,听到的最多的话却是:“和谈?等他们先放下枪再说吧。”这话说得直白,却道出了和谈最现实的门槛——谁先松手,谁就可能吃亏。 先看战场态势。俄军近期在顿巴斯方向推进缓慢,乌军则用美援“海马斯”火箭炮精准打击俄后方弹药库。双方打成“拉锯战”,就像两个掰手腕的壮汉,谁也压不倒谁。这种僵持状态下,任何一方主动求和都可能被视为“示弱”。莫斯科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未变”,基辅则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两边的红线像绷紧的钢丝,碰一下就火星四溅。 国际斡旋的戏码也在上演。中国派特使穿梭基辅莫斯科,欧盟吵着要“第十一轮制裁”,美国则悄悄给乌军升级“战斧”导弹。可这些外部动作,反而让和谈变得更复杂。就像邻居家两口子吵架,热心人越多,劝和的难度越大——俄方觉得“西方在拱火”,乌方认为“盟友支持不够”,彼此猜忌比战场上的弹坑还深。 普通人的态度更耐人寻味。基辅地铁防空洞里,退休教师柳德米拉抱着收音机听和谈消息,她摇头说:“我宁愿相信面包店明天开门,也不信他们能坐下来好好谈。”而在俄控区,矿工伊万擦拭着安全帽说:“和谈可以,但得先保证我们的养老金不缩水。”这些朴素愿望,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真实——和平不是签字仪式,而是能安心领工资、送孩子上学、在公园遛弯的日常。 历史经验也摆在那儿。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最终成了“纸面和平”;2022年的伊斯坦布尔谈判,刚有点眉目就被战火打断。和谈从来不是“一锤定音”,而是“边打边谈”的拉扯。就像老农夫驯烈马,得先套上缰绳,再慢慢调教方向——可现在,缰绳还攥在彼此手里,谁都不肯先松劲。 此刻的东欧平原,秋风卷着焦土味。当记者在边境线上采访时,一位乌克兰士兵掏出怀表,指针停在凌晨三点——那是他女儿出生的时刻。他说:“我盼和谈,但更盼能活着回家给女儿过生日。”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和谈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真正的和谈,从来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让普通人的日子能重新热乎起来。而这条路,比战场上任何进攻都艰难,却又比任何胜利都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