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问郝龙斌,“什么是舔共”,结果郝龙斌居然回答,参加九三大阅兵就是! 九三大阅兵作为纪念抗战胜利的一场大事,无论怎么看都不应该被卷进政治斗争里,郝龙斌这种说法是把七十多年前的血泪历史随手变成现在的政治工具,完全不顾那段时间真实发生的一切。 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2025年10月18日投票在即,五位候选人张亚中、蔡志弘、罗智强、郝龙斌和郑丽文各显神通。早在9月底登记结束后,他们便围绕两岸政策、经济民生展开拉锯战。台北街头蓝营海报林立,支持者分发传单,空气中充斥竞选口号。这次选举焦点锁定美中台关系处理,有人主张强化对话以求和平,有人强调对等立场以维护尊严。10月11日中天电视台举办最终辩论,旨在让党员看清各人路线,却因敏感议题暴露党内裂痕。两岸议题从开场贯穿始终,候选人们轮流陈述观点,试图抓住党员心意。 辩论中,蔡正元作为来宾提问者,直击郝龙斌的“亲美不跪美、和中不舔共”主张。他追问跪美和舔共的红线究竟在哪里,郝龙斌回应明确,将站上大陆阅兵台定义为舔共界限,并点名九三大阅兵为例。这番话迅速引发争议,因为它直接涉及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国民党高层如洪秀柱和连战率团出席,视之为缅怀历史的机会。郝龙斌的表述忽略了这一背景,将集体纪念拉入当前政治标签化框架,党内资深人士反应强烈,认为这伤及老同志情谊,也淡化了抗战共同付出的事实。 九三大阅兵源于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旨在回顾那段血泪史。1937年至1945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八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如台儿庄战役中付出巨大牺牲,击溃日军进攻。共产党则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如百团大战扰乱日军后勤。没有这些并肩作战,胜利难以到来。阅兵仪式邀请全球华人参与,强调民族团结,而非任何一方独占。台湾方面,当时国民党执政的马英九政府虽未派高层出席,但党内人士视之为尊重先烈的举动。郝龙斌的言论将此事件简化成政治工具,忽略了它对历史连续性的意义,也让阅兵从纪念转为争端焦点。 台湾政界对大陆纪念活动的态度往往双标。一方面,对九三大阅兵等两岸共同历史事件贴上负面标签,视之为配合宣传。另一方面,与日本互动时却柔和许多。近年来台湾与日本签署多项协议,政客访日频繁,却鲜少直面侵华责任。这样的做法引发质疑,究竟是为历史正义发声,还是服务当前政治利益。国民党内部本该借选举凝聚共识,却因郝龙斌表态加剧分歧。张亚中强调九二共识含统一内涵,郑丽文主张回一中各表基础,罗智强重申中华民国密码,这些回应虽各有侧重,但都试图避开标签化陷阱。 从教育层面看,台湾年轻一代对抗战认知渐行渐远。近年来教科书调整,淡化八年抗战细节,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台儿庄或百团大战一无所知。这导致民族认同感弱化,九三大阅兵本可作为全民族集中缅怀的机会,却被某些言论扭曲。郝龙斌的定义虽意在划清国民党底线,但无意中助长分裂叙事。党内论坛上,批评留言涌现,党员担忧这会让选举更趋胶着。两岸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经济依存紧密,情感纽带本该从共同历史维系,却因政治操作渐趋疏离。 郝龙斌的表态虽未公开道歉,但私下解释原意是为国民党立场把关,却难平众怒。洪秀柱通过社交平台发文,重申出席阅兵是为抗战集体行动,连战也传话指出忽略历史脉络会伤及党内团结。中常会紧急讨论,主席朱立伦敲槌维持秩序,郝龙斌派代表出席澄清。选举进程中,这种分歧让两岸议题成敏感带,党员投票犹豫加剧。蓝营街头集会减少,焦点从政策转向派系恩怨。长远看,此类言论带来的后果是民族认同稀薄,年轻一代更难从历史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