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石案的一个细节,后背发麻。陪他一起上刑场的六个人里,居然只有一个是党员。尤其是他的两个副官,明明可以撇清关系活下来的,可他们偏不。就那么梗着脖子,陪自己的长官走完最后一程。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撤到台湾,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头,吴石作为陆军中将,从福州调到台北,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这职位直达决策核心,他手握从金门到舟山的海岸防御图纸,数百页的文件详列炮台位置、部队配置和补给线路,简直是国民党残部军事的蓝图。吴石早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抗日战场上立下功劳,到岛上时已56岁,深得信任。表面上他参加国民党晨会,讨论战略调整,实际利用职务搜集情报,通过旧部渠道送往香港,帮助对岸修改登陆计划,避免几次失利。国民党那时忙着稳固岛屿,情报防护松散,吴石的行动暴露了上层漏洞。这段双重生活维持近一年,体现了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作用,却也埋下隐患。 吴石的情报传递严谨高效。他没正式加入组织,只在何遂影响下承诺援助。从1949年10月金门战役前,他手绘火力网草图,缩小成胶卷藏信封,交给联络人运出。次月舟山群岛战斗,又提供坐标数据,影响国民党守军安置。这些资料经渔船跨海,价值巨大,却没引起警觉。副官聂曦和王正均处理外围事务,如文件调度和行程安排,没触及核心译码。聂曦福建籍,上校军衔,早年随吴石转战;王正均出身普通,因忠诚迅速升职。他们打理公文时,只知吴石在做对国家统一有益的事。这种分工保障安全,直到1950年初链条松动。国民党保密局加派巡查,内部互信薄弱,给吴石空间。他的贡献直接削弱岛屿防御,显示出普通军官在情报战中的杠杆效应。 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保密局抓获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他供出联络记录,包括“吴次长”字样。这点引爆全案,行动队锁定吴石网络。2月底,吴石妻子王碧奎和副官聂曦落网,3月2日吴石被捕,当时他正销毁最后电码。保密局档案显示,全案逮捕11人,主要军方人员,如联勤总部中将陈宝仓和情报员朱谌之。朱谌之化名潜伏,负责岛内协调,因交通员短缺兼任吴石联络。蔡孝乾叛变扯开潜伏网,暴露400多名情报人员。国民党高层震动,蒋介石批示严办,视此为“匪谍案”典型。吴石从被捕到审讯保持沉默,只列事实,不招供副手。这种连锁反应凸显情报战的脆弱,一人倒下全盘崩塌,国民党借机清查,逮捕浪潮席卷岛内。 审讯过程持续数周,保密局地下室成焦点。吴石单独关押,面对轮番质询,只承认情报事实,不牵连他人。聂曦和王正均作为副官,本可签悔过书脱身,国民党对低层宽松,若指认吴石施压即可释放。但两人一口否认,从头到尾强调全过程知晓,一同担责。聂曦自白书留存,却未出卖长官;王正均少校,在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任职,同样闭口不提不利细节。审讯官多次暗示职位低微、无直接接触,可换宽大,两人始终拒绝。国民党档案记录,他们的坚持让调查僵局,高层升级压力。这种选择非党籍驱动,六人中仅朱谌之是正式党员,其余五人为普通军官。他们的立场源于对吴石信任和事务认可,反映乱世个体忠诚的复杂性,国民党司法严苛,忽略副官从属性质。 审判于5月展开,军法处大厅宣读罪状,依据惩治叛乱条例判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王正均、林志森六人死刑。林志森涉外围联络,王正均处理档案,两人未碰核心机密。蒋介石阅报暴怒,下死刑令,执行日期6月10日。国民党视此案为检肃典型,报纸大肆报道,震慑潜在“匪谍”。六人闻判默无一语,押解回牢保持队形。整个过程暴露国民党司法高压,宽大仅限低层,核心从严。这种判决快速,却凸显白色恐怖氛围。案子结尾草率,却留下忠诚注脚,让后人反思个人抉择重量。副官聂曦33岁,王正均26岁,他们的拒绝脱身,源于对吴石方向的认定,在是非颠倒年代尤为难得。 6月10日,吴石、朱谌之、陈宝仓、聂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决。两个月后,8月10日,王正均和林志森遭同样命运。国民党档案记录,他们到最后没低头求饶。吴石案标志国民党台湾初期情报安全失败,蔡孝乾叛变后,岛内地下网络瓦解,数百人受牵连。吴石作为“密使一号”,虽未正式入党,却以中将身份提供三年情报,影响金门、舟山战役走向。他的副官举动映照普通人高压镜像:聂曦藏匿298箱绝密档案,王正均处理公文从不懈怠。他们认准吴石路子,这种不带附加的坚守,在黑白混淆时期突出。国民党借案推行反共,逮捕延续,却暴露内部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