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强调当前亟须通过将重点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投资减少灾害风险,来应对不断攀升的灾害成本。三门峡地处汾渭地震带,地震风险较高,2019年以来共发生1.0级以上地震82次,历史上多次受中强震及周边强震影响。近年来,三门峡市践行“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理念,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强化风险防治、提升应急能力等,筑牢防震减灾安全屏障。
监测预警提质增效。全市建成覆盖全域的地震监测台网,含1个台网中心、9个监测台站及11台(套)仪器,综合监测能力达1.5级,多数区域精度至1.0级;预警体系有35个预警台站、42个预警科普终端,设备安全运行率超99%。群测群防网络实现74个乡镇(街道)宏观测报点全覆盖,通过县级月巡检、市级季督导保障运行。今年,已完成“双平台”可视化建设,还对部分预警站升级电源,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风险防治精准施策。三门峡市聚焦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地震风险,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编制2025年地震易发区加固工程清单,计划投5609.3万元实施554项加固工程。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完成21项安评项目线上审查,服务大唐电力等重大项目;建立健全发展改革部门投资领域抗震设防要求事前监管机制,推进三门峡大坝结构健康监测和深地震反射探测,提升震灾风险防御水平。
应急准备实演实训。三门峡市与洛阳地震监测中心站签订联动协议,健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举办“崤函应急·2025”地震综合实战演练,修订应急预案、构建快速响应体系。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在人员密集场所组织防震避险演练,参与超1300人次;严格执行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创新“一卡一纸一回复”应急处置规范,高效处置多起域内及周边有感地震。
科普宣传深入人心。三门峡市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白名单,通过赠书、举办讲座等覆盖学生11.4万余人次;全市开展集中宣传34场、实训演练340余场,参与群众超8万人。多渠道推进地震知识“六进”活动,推广“河南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提升公众防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
队伍建设强基固本。三门峡市近两年招录4名专业人才,强化业务培训与对外交流;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自主完成多项技术平台调试与数据分析。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行动和模拟实战演练,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与应急处置能力,以实效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