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印度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印度又对我们中国的产品出手了,这次瞄准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和沙特阿拉伯的正丁醇。印度商工部在9月27日就应国内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的申请,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的海关编码是29051300,调查时间范围挺长的,倾销调查期是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损害调查期更是回溯到2021年4月一直到2025年3月,分成了四个阶段来看影响,利益相关方得在立案后30天内通过邮件向印度调查机关提交信息。 这波操作来得突然,却早有征兆。印度商工部在九月底就埋下了伏笔。他们所谓的“反倾销”,听起来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不受低价进口冲击,实则是贸易保护的老套路。涉案产品正丁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涂料、溶剂等领域的化学品,这次被推到了贸易摩擦的前线。 印度对这波调查可谓蓄谋已久。损害调查期一口气追溯了整整四年,从2021年拉到2025年,分明是要从历史数据中寻找对他们有利的“证据”。而被调查的企业,只有短短30天时间回应,这种不对等的游戏规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公正性。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对中国产品亮出反倾销大棒。就在不久前,印度还对来自中国大陆、泰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尼龙6发起了类似调查。更不用说之前的PVC案件,中国出口企业被课以重税,而其他国家的税率却低得多。这种差异化待遇背后,明显有着非市场因素的操作。 印度本土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一申诉,政府就迅速响应,这种“默契”配合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困境——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靠贸易壁垒保护。但这种保护真的能换来长久发展吗? 短期看,印度企业或许能喘口气;长期而言,这种保护只会让它们失去创新动力**,最终在全球化竞争中掉队。 反倾销税就像一柄双刃剑,保护了上游生产商,却伤害了下游企业。以PVC为例,反倾销税导致进口成本飙升,下游塑料制品厂不得不承受原料涨价压力。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印度普通消费者身上。 面对印度的频频出招,中国企业也在积累应对经验。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应诉,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更要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分散风险。 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中国企业正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这比任何反倾销申诉都更有力量。 印度应当明白,贸易保护不是振兴产业的良药。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短期内或许能缓解本土企业压力,长期却会拖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的是“活水养鱼”,而不是“筑墙自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