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沈晏

碧海金沙,是嵊泗的底色;赶海弄潮,是嵊泗的精神。
以潮水为墨,以岛屿为笺,《嵊泗潮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化海岛县图景。
在这里,读懂海岛共富的“嵊泗答卷”。
秀色山海,塑造嵊泗的发展优势,却也因海天阻隔,一度让岛上群众的健康保障成为民生短板。
曾几何时,相对薄弱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迫使不少海岛群众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
曾几何时,乘船到泗礁本岛甚至外地就医,费时又费钱,还要看“天色”,一旦停航耽误治疗;
曾几何时,“交通难、耗时长”的急救转运难题,让海岛群众的安危一度成为悬在心头的忧患。
如今,一场深刻的海岛医疗改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这些昔日的难题,正逐渐成为翻页的历史。
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三年来,嵊泗围绕“基本医疗不出岛、一般疾病不出县、突发疾病可急救、疑难杂症可远程、检验结果可互认”目标,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级,推动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让“优医优药”庄严承诺照进每一个海岛群众的生活。

嵊泗“健康方舟”巡回诊疗队将义诊、体检等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一体化赋能共绘便民利民幸福圈
药品供不上、服务不对路、配送不及时,“三难”交织,让海岛群众面临“吃药难”的困境。
共性化的全国方案难以解决海岛的个性化难题,要破解这“三难”唯有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药品目录壁垒,建立全县统一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规范,让小岛的药品供给标准向大岛看齐。目前县域统一目录已涵盖1569种药品,其中慢性病用药达371种。这意味着,海岛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配到九成以上的常用药。“之前吃的一种高血压药我们村卫生室没有,得坐船去县里配。现在岛上就能配,方便多了。”滩浒岛居民柴大伯点赞道。
制度可达,更要落地可行。对于小岛而言,“怎么配”远比“可以配”重要。各小岛用药需求有差异,如何保证药品既不“缺位”也不“过剩”?药品漂洋过海的额外支出,谁来承担?
以问题为导向,迈出改革的第二步。近年来,嵊泗依托居民健康随访与体检数据,动态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为基层药品精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健全医共体内部协同机制,由嵊泗县人民医院统一调配短缺药、特殊药,并推动成员单位间“过剩”药品流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聚焦配送环节,创新组建“家庭医生+网格员+居民”三级服务网络,通过“送药上门+定点领取”双轨并行,切实解决海岛群众特别是高龄、行动不便群体的“最后一公里”用药难题。
与此同时,嵊泗设立低价药专柜,实现海岛定点零售药店全覆盖,可供应100余种单价20元以下的医保目录药品,让“好用不贵”的药品重回大众视线,有效减轻了海岛群众购药负担。
嵊泗岛屿分散、交通不便,是导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供、配、送”全链条改革解法,从“0到1”破解药品保障难题,也为海岛医疗实现从“1到N”的进阶打开了思路。
群众出岛不易,那就把优质服务送上门。由省级、县级专家组成的嵊泗“健康方舟”巡回诊疗队,将义诊、体检等“一站式”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24年已实现偏远海岛全覆盖。
海岛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一,那便抬高准绳,统一规范,守好海岛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嵊泗高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机构布局、机构管理、设施设备、药品配置、服务内容、信息公布等六个统一,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率均为百分之百。其中,嵊山中心卫生院、洋山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国家推荐标准基层医疗机构”。
让群众足不出岛也能看上病、配好药,嵊泗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不仅疏通了海岛医疗的长期堵点,更以一地之改、一域之变,为全国沿海地区破解同类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嵊泗解法”。

浙江医院嵊泗云诊室启动
暖流跨山海从“病有所医”迈向“病有良医”
横向贯通,下好全县医疗“一盘棋”;纵向提升,则推动医疗服务水平从“有”向“优”跨越。
面对与周边地区在医疗方面的现实差距,嵊泗以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破局之举,主动承接大城市优质资源辐射,积极引入前沿技术与管理理念,借梯登高,全力追赶。
三载耕耘,依托“山海提升”工程和省市区组团式帮扶机制,浙江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大妇产科医院、浙大儿童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大口腔医院等6家省级医疗机构、宁波市鄞州区6家基层医疗机构和舟山市2家医疗机构携先进技术跨越山海而来,在嵊泗结出硕果。
不必像传统手术造成较大创口,嵊泗县人民医院通过支气管镜精准引导完成首例经皮气管切开微创手术,出血量不足3ml,耗时仅20分钟,标志着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技术实现新突破;
肾功能急转直下的百岁老人,通过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从死亡线上拉回。当老人恢复神志、重现自主呼吸,守候在旁的家属热泪盈眶:没想到海岛医院能创造这样的生命奇迹;
已投用2年多的血透中心,让当地尿毒症患者告别了到上海、宁波等地长期租房治疗的日子。这省去的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漂泊的孤苦,不必再独自面对病痛,拥有亲人时刻的陪伴;
……
患者重展的笑颜,是嵊泗医疗高质量发展答卷上最温暖的答案,也是改革成果最生动的写照。
这三年来,嵊泗成功突破冠脉介入治疗、血液透析等100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当地多项空白;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通过省级县域标准化创建,救治率达97%以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初步建立;血管造影介入中心、ICU、血透中心、肺癌诊疗一体化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填补肾内科、肿瘤内科等空白学科;培育省级县域龙头学科1个、临床重点专科2个、中医药优势学科1个,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
在深化医疗协作的基础上,省级医院还通过“专家驻派”与“云端桥梁”双轨并进,直接将省级医院的精湛技术送到群众身边,让患者“家门口”享受专家诊疗。比如浙江医院有内科、外科、放射科、骨科等12名专家常驻嵊泗,并通过“云诊室”线上诊治患者3091人次。
对标大医院,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医疗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嵊泗。三年来,县域就诊率突破90%,三四级手术量翻番,这组数据正是群众信任度提升最直观的印证。
践行“输血更要造血”理念,嵊泗还借力“山海提升”工程,制定并实施医护人才培养3年计划和“海岛名医”人才培育实施方案,通过“一对一”带教、外派进修等方式,累计选送卫生高层次人才赴上进修116名,培养学科带头人9名,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技术队伍。
从“病有所医”迈向“病有良医”,高品质医疗服务在海岛共富的宏伟蓝图刻下最温暖的民生注脚。

直升机开辟空中生命通道
破“孤岛”之困构建“海陆空”全域急救网
去年寒冬,一场巨浪中的断臂渔民救援新闻,让人记忆犹新。
彼时,10级大风封锁海面,靠船只转运无望,一名在海上作业时发生重伤的渔民命悬一线。
收到求救信息后,嵊泗县应急救援体系瞬间激活,经过快速协调和沟通,一架直升机顶着狂风,完成跨越304海里的空中接力,在黄金8小时内将伤者送达浙大二院手术室,成功保肢。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是嵊泗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航空救援网络融入区域急救体系的成功实践。
在嵊泗,急救的最大难关就是海。
相比于内陆靠救护车便可点对点转运,需要跨海救援的嵊泗必须借助船舶或直升机等交通工具。
然而这类救援涉及应急管理、海经、卫健、交通运输、海事、气象、交投等多部门,协调难度较大。为破除壁垒,嵊泗成立了紧急医疗事件交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将相关单位全部纳入,统一指挥。在这一机制下,若常规客轮航班受限,可调度就近的客运船舶、渔政船或海事船参与转运;若天气不佳,则启动直升机救援。整个交通保障准备工作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
陆上,救护车在码头或停机坪做好无缝衔接的同时,利用5G、AR等数字化手段,加强院前信息传输,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为生命争分夺秒。
从“单兵作战”向“智慧协同”跨越,“海陆空”并举的生命航线被全面激活,为海岛群众织就生命守护网。自2023年以来,嵊泗通过“海陆空”急救体系,累计开展空中救援9起、岛际转运137次,向县外转运危急重症270余人次,用行动兑现了对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苦“急救难”久矣的嵊泗,把急救本能刻进DNA,推动从“事后抢救”向“事前预防”的系统性转变。
一方面,持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每万人救护车拥有量远超省级标准,62台AED“救命神器”精准布设在码头、景区、健身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构建起触手可及的急救设备网络;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启动“海岛急救侠”公益项目,广泛吸纳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一线从业人员加入应急救援体系,使更多普通人成为生命守护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从惊涛骇浪中的直升机驰援,到转运船舶的严阵以待;从救护车数量的倍增,到AED遍布街头巷尾;从专业救治能力的跃升,到万千岛民急救技能的普及……短短三年,嵊泗悄然完成从“孤岛困境”到“全域守护”的蜕变,综合急救服务能力从全省倒数第三提升至第27名。
正如那位在狂风巨浪中手臂得以保全的渔民所言:“现在才知道,曾经的孤岛早已被一张无形的急救网络覆盖,被无数双热忱的手紧紧托住。”
山海之间,不断超越的救援速度与持续加码的医疗温度,写就一份守护海岛群众生命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