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已经不再欢呼“把俄罗斯打成能源进口国”了,因为泽连斯基证实,乌克兰面临严峻的冬季能源问题,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基辅可能需要考虑进口电力,是的没错,乌克兰自己被打成能源进口国了。 俄罗斯的打法很“损”:先用无人机侦察,找到关键设施的位置,再派飞机和导弹一顿猛轰。 俄罗斯的目标很明确:不让乌克兰人冬天有暖气用,他们甚至把乌克兰60%的天然气设施炸了个稀巴烂,老百姓连做饭都成问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急了,说乌克兰北部和东部几百万人得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硬扛,小孩穷得吃不上饭,五分之一的家庭因为屋里太冷生病。 乌克兰也不是没想办法,这一年,他们装了1500兆瓦的太阳能板、30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还弄了500兆瓦的天然气发电,修电路的队伍也组起来了,有些地方几小时就能恢复供电。 但问题在于,乌克兰的能源基础太脆了,大型燃煤电厂和热电厂根本扛不住炸,修设备的零件全得从国外买,库存还少得可怜。 更搞笑的是,乌克兰一边高调喊“制裁俄罗斯能源”,一边偷偷通过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欧盟国家买俄罗斯的天然气。 9月,乌克兰进口了2.36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1.8亿立方米是从这两个“中间商”手里买的,而他们的气全是俄罗斯的。 这种“既要骂俄罗斯,又要买俄气”的操作,把乌克兰架在火上烤:不买俄气,冬天得冻死人;买了,等于给俄罗斯的战争机器送钱,更坑的是,通过中间商买气,乌克兰得多花15%-20%的钱,财政本来就紧张,这下更撑不住了。 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就像一面照妖镜,把现代战争的狠劲儿照得明明白白:就算打得再凶,国家之间还是得靠能源“绑”在一起,俄罗斯用能源当武器,专挑乌克兰老百姓的痛点打;乌克兰呢,一边喊着“反俄”,一边偷偷买俄气,活得像个“拧巴人”。 这场危机也告诉我们,全球化这玩意儿,用好了是香饽饽,用不好就是烫手山芋,乌克兰的变压器、涡轮机82.5%是从中国买的,德国、土耳其也分了点汤喝,说明修能源设施得靠全球供应链。 但俄罗斯一炸,乌克兰立马现原形,停电、停暖、工厂停工,老百姓的怨气比冬天的风还冷。 对乌克兰来说,这个冬天不是“熬过去”就完事儿了,而是得想办法自己造能源,这得靠技术、靠外交,更得靠老百姓的韧劲儿。 这大概就是21世纪战争的真相:没有谁能真正“独立”,只有谁能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