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天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在以前,美国反制的手段往往是通过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关税壁垒、出口管制或者通过盟友施压。 但从特朗普执政时期开始,美方的手法明显更直接,更快,更具有冲击力。 比如贸易战就是一个大家都记得的例子,那时美国突然提高几千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很多外界观察人士起初觉得只是谈判筹码,结果美国真就长期保持了关税压力,并且拉着一些盟友做类似的出口限制。 这种节奏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体验,以前大家都习惯慢节奏的规则型博弈,美国突然变成了敢于迅速出拳的角色。 纽约时报引用的专家可能就是在强调,美国现在的反应速度和力度都不能按照过去的标准来估算了,如果中国觉得某些行动不会引发强烈反制,他们认为这就是低估风险。 从中美这几年的交手看,这也是延续了好几年的舆论基调。 甚至在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并没有停止过,从芯片到AI技术,美国的出口限制清单越来越长,每一次出台新措施,都会引发美国媒体上类似的讨论:担心中国反应比预想中的镇定,这他们反而认为是一种警示信号。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背后透露的是美方对中国在应对压力时的稳健态度有点无可奈何。 因为对中国来说,这些冲击都不是第一次发生,大的外部变化和挑战我们也不是没见过。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在应对突发冲击方面一直都不是仓促应付,而是调整策略、稳步推进。 这种稳定性在大国博弈中很重要,因为信息不对称是常态,节奏失衡也是常态,谁能在压力下保持政策不乱,谁就有更大的主动权。 美国专家也认为,特朗普个人的决策风格很强调突发的强烈动作。 历史上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美国总统会选择更长的谈判期,但特朗普更喜欢快速宣布重大政策,比如退出一些国际协议,或者对某个领域突然加征关税。 这种风格让很多观察人士觉得,如果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出手力度太大,对方可能不给缓冲期直接反击。 从中美近年来的互动中可以看到,这种节奏差确实存在,但也要看到,中国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加深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分散冲击。 比如在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布局都在不断深化,这样即便一个市场压力加大,也不至于对整体战略造成无法回旋的后果。 客观来说,低估对手的风险确实存在,但反过来,过高估计对手的威慑力也可能导致战略判断失误。 比方说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很多误判,其实都是因为双方都在揣摩对方的真实底线。 中国在对外战略中一贯强调独立自主和战略定力,这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 无论是面对贸易摩擦还是科技封锁,核心目标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这个目标不变,手段可以灵活调整。 而这一点在美国专家的视角中,可能就是他们所谓的“低估报复意愿”——因为他们习惯从自身的突然性和激烈性出发去判断对手会害怕,但如果对手有稳健应对的能力,这种威慑自然没那么有效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