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供暖大幕将启。辽宁省华顺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顺热力)以超10亿元自有资金投资构建的百公里“一城一网”供热系统,通过实施硬件升级、智慧赋能、绿色转型三大战略,全体员工信心满满地迎接今年的“供热大考”。
辉山热源厂拆除35吨锅炉,新建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
投入资金织就安全供热一张网
在城市地下,看不见的供热管网如同人体的血管,其健康与畅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温暖。
华顺热力“一城一网”的构想,并非简单的管道连接,而是对城市供热系统进行系统性、智能化重构。整合热电联产、区域热源及工业余热,通过多热源联网运行实现全域覆盖,覆盖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
在供热的绿色转型上,华顺热力也是态度坚决,行动迅速。2010年为支持铁岭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企业主动爆破拆除1.4亿元自建燃煤锅炉房,自筹1.7亿元铺设13公里跨辽河湿地热电联产管网。2014年再投8500万元整合区域供热系统,三次转型累计投入近4亿元,实现凡河新区供热“零排放”及500万吨碳减排。
设备升级构建精准调控“神经中枢”
在沈阳辉山热源厂,3台服役16年的35吨蒸汽锅炉完成历史使命。今年2月启动的改造工程中,新建的100T/H循环流化床蒸汽锅炉热效率提升15%以上,为350万平方米区域注入更稳定热源。华顺热力工作人员将改造称之为“城市供热的‘心脏手术’”。
“安全是供热的生命线。”华顺热力工程负责人指着已改造完的锅炉介绍,“面对互联互通带来的更高运行压力,我们必须对城市供热‘心脏’进行系统性强化。这仅仅是开始,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完成供热设备和管网升级。”
保障供热安全,仅靠硬件投入远远不够。在华顺热力的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遍布全城的600余座换热站的运行参数。这是企业投入3000万元构建的国内领先的“互联网AI+集中供热”智能平台,它如同城市供热系统的“神经中枢”,实现了远程精准调控和故障预警。系统通过室温采集器自动调节供热平衡,确保用户温暖过冬。
未雨绸缪筑牢管网运行“第一防线”
在虎石台26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华顺热力先后投入3亿元专项经费开展“刮骨疗伤式”改造。面对70个小区遍布漏点的老旧管网,创新实施“夏检冬用”模式,较常规提前30天启动二级管网上水打压,技术人员携听漏仪24小时轮班,精确定位抢修278处渗漏点,确保冬季运行安全。华顺热力今夏累计投入700万元,完成焊接球阀更换等1391处关键节点改造。
这种“服务前置、防患未然”的理念,将影响千家万户温暖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温情守护延伸以人为本“服务安全”
在华顺热力看来,供热安全不仅是设备不出故障,更在于当用户遇到问题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响应。企业组建了9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设立7个社区服务站,实现“供暖管家”与用户点对点对接。
在德鑫苑小区,一位住在顶楼的七旬老人,因室内供暖设施老旧等原因,室温偏低。区域负责人在走访中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公司迅速决策,捐赠暖气片,并派出6名员工免费为其进行了供暖设施改造。这是华顺热力“完全彻底为用户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他们将服务的温度,融入了安全的保障之中。
此外,公司推行“全年全流程服务”:春季全面检修,夏季技能培训与预案演练,秋季“供热进社区”主动走访,冬季24小时应急保障。这种贯穿始终的服务模式,构建了一道动态、立体的安全防护网。
记者手记
供热工作,暖的是居民的身,更是他们的心。从价值亿元锅炉房的主动拆除,到6912万元管网改造工程的上马;从辉山热源厂锅炉设备的全面升级,到智能调度中心的精准调控;从区域负责人为独居老人改造管路的暖心之举,到确保近350万平方米区域供热安全的重大技改……华顺热力用十七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真正的供热安全,是覆盖源、网、站、户的全链条韧性,是硬设施与软服务的紧密结合,是技术革新与民生关怀的同频共振。当寒冬来临,这股安全、稳定、绿色的暖流,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民生保障之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