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胡琏在山地战斗中表现出色,他认为日本的大炮和坦克装备都非常先进,不应该硬碰硬,而应该智慧地应对,而在石牌地区,由于山脉连绵、地形险恶,它可以成为击败敌人的有力武器。 1943年5月的鄂西山地,长江在石牌村拐出一道锋利的弯,两岸峭壁像被巨斧劈开,连阳光都难照进谷底。 就在这片连走惯山路的农夫都犯怵的地方,十万日军带着轰鸣的坦克和喷着火的大炮步步紧逼,而防守这里的中国军队,装备连敌人的零头都够不上。 可让人意外的是,日军打了十几天,非但没拿下这个小村子,最后反倒拖着尸体仓皇逃窜。 为什么先进的坦克大炮在这成了摆设? 日军早就盯着石牌这块肥肉,这里离宜昌城只有三十多里,是长江三峡的门户,守住石牌就等于守住了通往重庆的大门,一旦丢了,大西南的抗战后方就要暴露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1941年日军试过正面进攻,被江防炮台打得落花流水,这次横山勇亲自坐镇指挥,调来了最精锐的第三师团——这支打遍中国战场几乎没败过的部队,带着几十门重炮和上百辆坦克,想靠蛮力撕开防线。 接到死守命令时,胡琏刚带着第十一师强行军四百多里赶到石牌。 他登上山梁一看,心里就有了数:这里到处是悬崖沟壑,别说坦克,连骡马都难走稳当,日军的重武器根本展不开架势。 他对手下说,跟鬼子硬碰硬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得让这山这沟帮咱们打仗。 没等日军站稳脚跟,胡琏的部署就铺开了。 他没把兵力堆在前沿,而是在山隘要道上全堆满了带刺的鹿砦,又让士兵在绝壁的山洞里架起机枪,在山后挖好反斜面工事。 日军一来就中了招,坦克刚开进山坳就被巨石卡住,进退不得,只能当活靶子。 十一师的士兵躲在山岩后面,等日军的炮弹炸完、步兵冲到百米内才动手,轻重机枪交叉开火,手榴弹像雨点似的往下扔,第一天就把日军的五次冲锋全打了回去。 日军不甘心,又调来了更多坦克主攻左翼的朱家坪阵地。 眼看着钢铁巨兽压过来,十一师没有反坦克炮,三十三团的营长就带着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冲上去,有的往坦克履带里塞炸药包,有的扒着坦克顶盖往里面扔手榴弹。 坦克没了用处,日军只能靠步兵冲锋,可一进山沟就被埋伏的士兵打伏击,尸体堆得像小山似的。 最惨烈的要数曹家畈的战斗,当时日军打红了眼,释放毒气弹抢占高地,十一师的士兵没有防毒面具,只能用湿毛巾捂着脸反击。 后来子弹打光了,胡琏下令上刺刀,双方搅在一起展开白刃战,整整三个小时听不到一声枪响,只有刺刀碰撞的脆响和肉搏的闷哼。 日军仗着装备好打惯了顺风仗,哪见过这么拼命的打法?渐渐就撑不住了。 其实胡琏早算好了后手,他让空军和盟军战机盯着日军的补给线,一发现运输车队就炸,日军的炮弹和粮食越打越少。 同时他把师部设在北斗冲,盯着几个关键制高点,不管日军怎么迂回,只要核心阵地不失,就牢牢掐着敌人的脖子。 有一次日军想偷袭师部,刚摸进山就被预设的警戒部队打了回去,丢下百具尸体狼狈逃窜。 打到5月31日晚上,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停了,日军打了十几天,死伤七千多人,坦克被炸毁三十多辆,粮食弹药也断了,再耗下去就要被赶来的中国援军包了饺子。 横山勇没办法,只能下令撤退,等日军退到江边,又被江防炮台和空军追着打,一路丢盔弃甲,再也没敢打石牌的主意。 这场战斗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英国报纸说日军终于知道征服中国有多难,美国顾问团更是把它当成山地防御战的典范。 可胡琏心里清楚,这是士兵们用命拼出来的,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永远留在了石牌的山坳里,他们和这险山恶水一起,筑成了永远拆不掉的血肉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