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哪敢想这水能哗哗流进麦田!”站在上旺村的田埂上,村民望着清澈的水流沿渠奔涌,脸上写满喜悦。曾经,“旱涝交织”困扰着新沂市阿湖镇,如今,随着水系水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里实现了从“无水之困”到“水润民生”的精彩蜕变。
阿湖镇地处新沂市东北部,地势北高南低,落差达24米,“水往低处流,高地用水难”一直是当地农业的痛点。2020年,全镇12%的耕地属于高亢地,1.2万亩农田汛期易涝,渠系水利用率仅0.45。基于此,阿湖镇明确“先通大动脉、再疏毛细血管、最后守好责任田”的治理思路,全面启动水系连通工程。
骨干水系治理方面,一批“硬核工程”让河流重焕生机。作为骆马湖水源进入阿湖的唯一通道,沂北干渠曾因年久失修成为“栓塞渠”。该镇积极争取资金2800万元实施“沂北灌区通经活络”工程,清淤44.18公里,硬化干渠8.7公里,新建4座泵站和6套智能闸门,使渠系水利用率从0.45大幅提升至0.61。
与此同时,阿湖镇水利部门加强调水与灌溉指导,农技人员走遍田间地头,细致排查每一条“毛细血管”,精准测量高程,力争将上游来水最大限度输送至农户田间。沟渠贯通、提前蓄水,许多村民感叹:“今年是最好种的一年!”
阿安引河曾是蒋马村的“洪水窝”,行洪断面仅12立方米,大雨一来便“淹到门槛”。2024年经疏浚提升,行洪断面扩大至28立方米,洪水过境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12小时,区域防洪标准由“五年一遇”提升至“二十年一遇”。
古木干河则从人人避之的“臭水沟”变身风景宜人的“生态廊”。阿湖镇协调投入60万元,清淤4.9公里,建设生态护坡,重构河道生态。如今这里成了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环境改善还带动了产业发展,金蝉养殖户刘大哥因此增收8万元。
田间渠系建设方面,阿湖镇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推动“望天田”变“水浇田”。条河、墩新、阿湖等片区新建10座泵站,铺设14.3公里“U型渠+植草沟”,覆盖1.72万亩耕地。条河村700亩管灌区实现“手机查水位、按键调水量”。种粮大户戴慧娟的300亩地,浇水时间从3天缩短到3小时,小麦亩产从600公斤提高到745公斤,并在新沂市测产大赛中荣获第二。
为确保水利设施长效运行,阿湖镇推行一村一专班、一渠一公示、一季一评比管护机制。林头村闲置5年的“水晶站”老泵站在机制下重获新生,故障24小时内完成修复。“水晶站一响,心里就不慌”成为村民共识。
水系连通的成效,真切写进了群众的“幸福账单”。去年,全镇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2%,其中7个百分点来自水利改善的地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古木干河成功应对30万立方米超额洪水,沂北干渠白鹭翩跹;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的事群众议”蔚然成风。
刘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