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这次丢脸可是丢大发了。在阿联酋迪拜的国际论坛上,印度学者纳伦达抛出了一个重磅

印度这次丢脸可是丢大发了。在阿联酋迪拜的国际论坛上,印度学者纳伦达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当我说中国缺少朋友时,我的意思是中国一个朋友都没有”。 纳伦达觉得他已经成功的把中国钉在了孤立无援的耻辱柱上。而高志凯教授云淡风轻补上“王炸”,直接降维打击! 这场论坛是一个全球性的智库交流平台,聚集了各国学者和政策研究者,讨论的议题涉及国际关系、安全、经济合作等多个层面。 印度学者的发言可以说是典型的“带节奏”,他试图用“朋友数量”来评判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但问题是,国际关系从来都不只是朋友圈的多少。 更多看的是谁愿意与你站在一起、在关键时刻能否互相支持。这个角度一换,事情就有意思多了。 从现场多个媒体的报道来看,高志凯教授并没有正面去反驳“有没有朋友”这个问题。 而是把话题引向了更实际的层面。他提到了中国与全球多国在经济、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连通性和互利共赢。 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中国不是靠喊口号来交朋友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合作和结果。说白了,中国的“朋友”不靠吆喝,是靠实际行动堆出来的。 我们如果往回倒一倒时间轴,会发现这类“孤立论”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从冷战时期一直到今天,西方一些舆论总爱用“孤立”来描述中国,但每次现实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回去。 不说别的,光是前段时间杭州亚运会,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代表团齐聚一堂,完全看不出这个国家有“朋友难找”的烦恼。 再看中国在中亚、非洲还有拉丁美洲的合作项目,一个比一个实在,搞基建、搞能源、搞教育援助,哪一个不是双赢的项目? 再说回这次论坛,印度学者的发言其实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最近几年,印度在国际场合上越来越倾向于扮演“区域领袖”的角色,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战略框架里。 印度逐渐被包装成一个“抗衡中国”的关键棋子。这种背景下,个别学者在国际场合上说点刺激性的话也不奇怪。 但问题是,国际政治不是靠嘴皮子打仗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实力、影响力和执行力。而这三点,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做出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结束之后,有不少现场媒体都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与会国家的代表会后主动与中国代表进行交流,有讨论项目合作的,也有表达支持的。 这种主动接触本身就说明了“有没有朋友”不是靠谁喊出来的,而是看谁愿意真心实意地合作。相比之下,那种靠攻击别人抬高自己的表达,反而让人觉得不太成熟。 说到底,这次“印度学者批评中国、高志凯教授淡定回应”的事件,其实就像一个缩影,反映出不同国家对待国际关系的思路差异。 有的喜欢用情绪主导判断,有的则更愿意用事实说话。而事实证明,无论别人怎么说,愿意跟中国合作的国家依旧不少,甚至越来越多。 这种趋势不是靠几句话能扭转的。国际社会看的不是谁说话最响,而是谁能拿出最靠谱的方案和最稳的执行力。 就像这次论坛,虽然话题有点火药味,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那个不急不躁、用实际成果说话的中国代表。   参考资料:印度学者说中国一个朋友都没有遭回怼!印度学者妄言中国被现场打脸 2025-10-04 10:25·《扬子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