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底气、解气!中国拒接美国电话 10月12号,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说,自从中国出了稀土出口新规后,美方想给中方打电话沟通,结果被拒接了。 对此中方回应,这就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的正常操作。 不接电话不是耍大牌,是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主权 先举个对比的例子。 这些年,美国在高科技、军工、芯片、稀土这些关键领域,总把中国有风险挂在嘴边,还拿出口管制、列实体清单、搞技术封锁当施压的手段——只要是能卡中国脖子的地方,都想变成跟中国谈 判、制裁中国的筹码。 中国这次出台稀土出口新规,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不是突然决定的。 有专家分析,在稀土加工和磁性材料这块,中国占了全球70%以上的份额; 到了后端制造,比如磁体、永磁器件,中国更是占了90%以上的市场,有这样的产业格局,中国当然有资本、有条件自己定出口规则。 以前咱们总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现在终于能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回应了。 所以,当美国没经过充分商量,就急匆匆要求谈判时,中方不接电话其实是在宣示主权:你没资格垄断说话的权利,也没底气把规则都按你的想法定在我头上。 当然,这背后也有实际的考虑。 要是在制度配套还没做好、法律框架和外交节奏还没理顺的时候,就急着接电话应下来,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拒绝这通电话,其实是给自己争取时间、掌握主动权,是成熟的政治操作。 再说说美国为了不被中国牵制,做的那些补救措施:这些年美国一直在搞本土稀土产业,又是给大 额补贴,又是建战略储备。 比如,美国打算给MPMaterials公司投几亿美元,帮着搞本土磁体制造,还设了价格保障机制,想把供应链拉回自己国内(数据来自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但要从80%靠别人、20%靠自己变成完全自给自足,短期内根本没法实现。 在这之前,中国这次掌握了主动权,让美国先服软、先让步,可能性其实很大。 美国总觉得中国就该被动妥协,但事实是,它既高估了自己手里的筹码,也低估了中国这些年在制度、产业和战略上积累的自信。 不过,咱们也得反思一下,不能把拒接电话简单当成要打硬仗或者谈判时摆姿态,还要看到背后的压力和风险。 首先是产业链的韧性问题,然后是国际舆论战,最后是谈判和退路的问题。 咱们不想打仗,但也不能永远不跟对方沟通。 要是把所有沟通渠道都封死,很容易走到双方都不对话的死胡同,最后陷入僵局。 中美在贸易、科技、金融这些领域联系太深了,要是任由冲突扩大,最后伤害的还是双方的核心力量,甚至会影响全球体系的稳定。 所以说,拒接美国电话只能是一个节点,不是最终结果。 12号那通被拒的电话,表面看好像不算什么大事——一通电话改变不了什么大格局。 但在中美关系紧张、全球产业链复杂交错的当下,它其实象征着一种态度: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