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为什么没有人拜访蒋万安呢? 说白了,从蒋万安为了保住乌纱帽,断然拒绝来参加九三阅兵,连国民党抗日的部分功绩都不敢承认,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蒋万安虽然是市长,但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作为台北市长,蒋万安虽通过"去蒋化"策略淡化家族标签,以美国法学背景与律师经历塑造"专业官僚"形象,吸引年轻选民形成"好评影响力"全台第二的舆论优势,但这种个人品牌塑造反而削弱了其在国民党内的嫡系支持,沦为"孤狼"。 其推行的"中间路线"表面喊出"反两制、不挑衅、不怯战"的口号,实则延续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的模糊策略。 在民生领域,通过双城论坛与上海合作推进AI治理、医疗数据共享,促成2023年沪台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台北公共交通碳排放降低15%,这种务实合作在岛内却遭遇"两边不讨好"的尴尬:民进党攻击其"软弱妥协",统派批评其"回避统一",连党内都质疑其"缺乏魄力"。 历史问题处理上的"滑头"表现更暴露其矛盾性。为保乌纱帽断然拒绝参加九三阅兵,被解读为不敢承认国民党抗日功绩,而国民党的抗战贡献本身就存在复杂两面性——既在正面战场承担主要对日作战,又存在部分时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争议。 蒋万安"不谈历史"的避让策略虽避开民进党"去中国化"的陷阱,却也让国民党丧失历史话语权,导致其在选举中难以凝聚传统支持者。 当前选举态势显示,郑丽文以68%支持率领先,罗智强紧随其后,而蒋万安选择赴上海开会而非拉票,凸显其更侧重地方治理而非党内权力争夺。 这种选择折射国民党深层次困境:既要维护"中华民国"正统性,又难以突破民进党"抗中保台"的叙事框架。蒋万安的"中间路线"虽试图通过民生合作淡化意识形态。 在数据治理、低碳交通等具体领域建立两岸连接,但这条路径在民进党持续推进"去中国化"、国民党背负历史包袱、大陆强调"九二共识"的三重挤压下,中间空间日益收窄。 历史经验表明,两岸转折常需政治家的"超常操作"。蒋万安若能在"反两制"框架外,探索从文化认同、经济融合到心灵契合的渐进路径,抓住历史大势与民生需求的交叉点,或能为台湾政治开辟新局。 毕竟在"统一不可逆"的大趋势下,政治智慧需要超越简单的政治口号,在务实合作中积累互信,在民生改善中培育认同,这或许才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