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一绝世高人,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把这个人留下来的话,也许刘备还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一统天下,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备这辈子最遗憾的事,不是关羽失荆州,也不是夷陵一把火,而是在隆中那片山野里,与一个可能改变三国格局的人擦肩而过。 公元207年冬天,快五十岁的刘备正经历人生最低谷,半辈子颠沛流离,投靠过公孙瓒、依附过曹操、寄居过袁绍,最后窝在荆州刘表手下,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 那种滋味,就像今天一个中年人创业十几次全失败,眼看梦想越来越远的绝望。 他听说隆中有个叫诸葛亮的年轻人很厉害,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带着关羽张飞就去了,前两次都扑空,第三次去的路上,碰到一个气质出众的中年文士,两人坐下聊了会儿天。 这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透彻得吓人,几句话就把曹操的北方根基、孙权的江东优势、汉室的真实处境说得明明白白。 刘备当场就想拉他入伙,可人家婉拒了,刘备心里惦记着诸葛亮,也就没多纠缠,客气几句就告辞了,这个人就是崔州平,一个在历史书里几乎被遗忘的名字。 崔州平什么来头?他爹崔烈曾是东汉太尉,妥妥的官宦世家,可崔烈当年花钱买官,被儿子当面骂“铜臭”,这事在朝廷传为笑谈。 后来董卓乱政,崔烈死在狱中,这些经历让崔州平看透了官场的肮脏,他自己也当过西河太守、虎贲中郎将,混过体制,懂门道,最后选择弃官隐居,跟诸葛亮、徐庶他们成了酒友。 这个圈子不简单,诸葛亮当时常说自己能比肩管仲乐毅,大部分人觉得他吹牛,只有两个人认真对待,一个是徐庶,另一个就是崔州平。 能让崔州平认可,说明诸葛亮确实有真本事,可反过来说,崔州平的眼光和水平,至少跟诸葛亮在一个层次。 问题来了,刘备为什么没把他请出来? 说白了,刘备当时要的是“救火队长”,一个能马上帮他干活的全能型选手,诸葛亮正好符合要求,会打仗、会治国、会搞外交,拿来就能用。 崔州平不一样,他更像个战略顾问,专门看方向的,他早就判断汉朝没救了,大势已去,硬要逆流而上只会把自己累死。 这种话刘备怎么可能听得进去?他奋斗大半辈子就为了“光复汉室”四个字,你让他承认这是白日做梦?不可能,所以刘备需要的是诸葛亮那种“事在人为”的激情,而不是崔州平那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 事实证明,崔州平的判断一点没错,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建立蜀汉,确实牛,可接下来的北伐,一次次失败,蜀汉国力越来越弱,最后还是被灭了。 不是诸葛亮不够努力,是他接了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就像给你一副烂牌,你再怎么打,也赢不了庄家。 如果刘备当年能同时请出这两个人呢?那画面就有意思了,诸葛亮负责具体执行,崔州平把控大方向,一个人低头拉车,一个人抬头看路。 或许蜀汉不会那么执着于北伐,而是先稳住内部,拉拢世族,积蓄力量,或许跟东吴的关系不会搞得那么僵,荆州也不至于丢,或许人才培养能跟上,不至于后期青黄不接。 史书记载,崔州平后来确实出仕了,不过不是投奔刘备,而是去了曹操那边,任司空掾,他帮曹魏整顿吏治、协调世族,北方的政治生态因此更稳固,讽刺的是,刘备错过的人才,最后帮了他的对手。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很多现实场景,我们做决策时,往往只愿意听那些鼓励我们、支持我们的声音,对那些泼冷水、讲困难的人避之不及,可有时候,恰恰是那些不好听的话,才是最有价值的。 刘备如果当年能耐心听完崔州平的分析,调整自己的战略,历史会不会改写?没人知道答案。 但至少这件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一味追梦,而是在追梦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有诸葛亮的执行力,也要有崔州平的判断力,单腿走路,走不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