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很多人以为朝鲜人不爱吃猪肉,恰恰相反,其实他们打心底里稀罕这口肉。早在2005年,金正日视察人民军养猪厂时就直言,猪肉是肉类里最好的,还特意叮嘱猪长到60公斤时宰杀最鲜美,肉味才够地道。 后来朝鲜甚至在平壤开了专门的兴城肉店,里面卖着火腿、猪脚等19种猪肉制品,可见对猪肉的偏爱从不掩饰。 真正的问题出在“吃得起”和“买得到”上,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早成了碰不得的奢侈品,这背后藏着养殖、供应、收入等一摊子现实难题。 朝鲜其实一直很上心养猪这事,只是路子跟别的国家不太一样。他们不说“猪场”,特意叫“猪厂”,强调的是机械化设备加持的工业化养殖模式。金正日当年就算过一笔账,建一家年产1000吨的现代猪厂,花的钱比建养鸡厂还少,所以2005年后陆续在黄海北道沙里院、江原道高山等地铺开了猪厂建设。 金正恩后来还专门发布谈话,要求加快洗浦地区畜产基地建设,把畜牧业当成重点来抓。 可养猪最核心的难题卡在了饲料上,朝鲜猪厂的饲料主要靠大豆配制,得含38%到45%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催肥需求。大豆的产量直接绑着猪场的养殖规模,一旦遇上收成波动,饲料供应就跟着掉链子。 虽然朝鲜一直重视大豆种植,甚至后来试着通过和俄罗斯贸易补充资源,但饲料短缺的问题始终没彻底解决,猪的存栏量自然上不去。 更倒霉的是疫病时不时来捣乱,2014年平壤一家养猪场就爆发了口蹄疫,疫情很快扩散到整个平壤市和黄海北道中和郡,前后有3200头猪感染。对本就不算宽裕的养猪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存栏量一下就掉了块大口子。 产量上不去,价格自然就高得吓人。2008年底有数据显示,平壤市场上猪肉每公斤要卖到5500朝鲜元,而当时朝鲜人的人均月工资也就6000朝鲜元左右。 按那会儿的汇率换算,1元人民币能兑312.5朝鲜元,也就是说一斤猪肉的价格差不多要17块多人民币,这对月收入刚够买一公斤猪肉的普通民众来说,根本不是日常消费能碰的。 供应渠道也透着紧张,虽然平壤有专门的肉店,金正日生前还特意指示多开几家肉铺,但这些店的猪肉大多流向特定群体。普通民众想买肉,更多得靠配给制度,可猪肉在配给清单里属于稀缺品类,配额少得可怜,平时基本见不着,只有到了重要节日才可能分到一点。 有在朝鲜生活过的人说,普通家庭一年能吃上一两回猪肉就算不错了,大多还是逢年过节时,托关系或者运气好才能买到一小块。 炖肉的时候得省着点,连汤都要留着泡饭,一点都舍不得浪费。这种稀罕劲儿,根本不是不想吃,是实在没条件经常吃。 朝鲜也在想办法改善,他们把精粮增产和水产丰收当成基础,盼着能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畜牧业。洗浦地区的大型牧场就是重点布局,想靠规模化养殖把猪肉产量提上去。只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资源供应影响太大,这些努力要转化成普通民众餐桌上的常客,还得等些时日。 所以说,朝鲜人少吃猪肉从来不是口味问题。从猪厂的饲料供应到疫病防控,从市场上的高昂价码到日常的配给配额,每一环都卡着难度。对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不是不想碰,是实在碰不起,这种无奈里藏着的全是现实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