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澳大利亚前脚答应对华出口铁矿石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后脚就打算和美国签下关键矿产协议

澳大利亚前脚答应对华出口铁矿石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后脚就打算和美国签下关键矿产协议,还准备为新稀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9月底,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突然放大招: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要求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招直接戳中了澳大利亚的“命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澳大利亚则是最大的卖家,必和必拓、力拓和FMG三家矿企垄断了对华出口。   过去,这门生意一直是澳大利亚说了算:价格按他们定的参考价走,结算必须用美元,中国虽然买得多,但根本没多少话语权。   必和必拓一开始死扛,放狠话:“就算铁矿石堆满码头,也不向中国妥协!”结果现实很快打了脸——铁矿石堆在码头,每天要付高额的储存费;矿场要是停工,矿工没收入,企业更没法运转。   扛了一周,必和必拓就认怂了,10月12日,澳大利亚宣布,部分对华铁矿石出口改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招,不仅让中国在中澳铁矿石贸易里拿回了定价权,还让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新加坡铁矿石期货市场上,人民币合约的交易量蹭蹭往上涨,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在推人民币计价的期货。   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刚落地,澳大利亚就急着和美国签关键矿产协议,要投入12亿澳元建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还打算给稀土等矿产定个最低价。 更关键的是,这12亿澳元要和美国一起花,美澳计划联合投资稀土项目,扶持本地生产商,还提供“保底收购”的承诺,目标直指“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澳大利亚的底气来自资源:全球一半的锂、大量稀土都产自这里,还是氢和氨的主要生产国,但现实很打脸,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成本比中国高一倍多,技术也落后。   比如,必和必拓暂停西澳镍矿运营后,莱纳斯的硫酸供应就出了问题,连硫酸都要自己生产才能维持稀土加工厂运转,更尴尬的是,澳大利亚的稀土设备和工艺很多靠中国,想“去中国化”,谈何容易?   美国在这场戏里扮演了“幕后推手”,2023年5月,美澳就签了气候、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转型契约,说要协调政策投资,支持清洁能源供应链。   这次12亿澳元的稀土基金,不过是契约的“升级版”,美国的目的很明确:通过盟友构建独立于中国的关键矿产供应链,保障自己的清洁能源转型和国防需求。   但美国的算盘未必能打响,中国在稀土提炼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不是短期内能复制的。   国内的中国稀土集团与北方稀土形成“南重北轻”双寡头格局,控制国内85%的稀土开采指标和90%的冶炼产能,澳大利亚想靠12亿澳元和美国的“口头支持”就替代中国,未免太天真。   澳大利亚这波操作,活像“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刚落地,就急着和美国搞稀土协议,表面看是“两头讨好”,实则暴露了短视和矛盾。   从铁矿石看,人民币结算对中澳是双赢,中国降本增效,澳大利亚稳定出口市场,必和必拓认怂后,股价虽然跌了点,但市场没丢,反倒是如果坚持美元结算,铁矿石堆在码头只会更亏。   澳大利亚政府要是真为矿企着想,就该推动更多品类用人民币结算,而不是急着“去中国化”。 从稀土看,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2亿澳元计划”更像“政治作秀”,中国在稀土提炼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   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成本高、技术落后,设备和工艺还靠中国,想靠12亿澳元就替代中国,简直是“用小钱办大事”的幻想。   更现实的情况是,全球稀土市场可能分成两派,中国继续主导亚洲和部分新兴市场,美澳联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供应体系服务于西方国家,这种格局对全球产业效率和创新都没好处,反而可能推高稀土价格,最终让西方消费者买单。   说到底,资源博弈没有“赢家通吃”,中国靠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拿回铁矿石定价权,是市场规律的结果,澳大利亚想靠政治协议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只会得不偿失。   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这个道理,澳大利亚该好好琢磨琢磨了,别光想着“两边讨好”,最后可能两边都不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