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想把制造业搬回本土,这个想法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

美国想把制造业搬回本土,这个想法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现2009年的中国已经完全不是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看到的了,那时候中国工人还坐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和鞋帽。可到了2009年,深圳的流水线早已能组装出第一代iPhone这种高科技产品。 这种冲击让奥巴马坐不住了,他任期内很快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一边呼吁企业把海外工厂迁回本土,一边砸钱搞技术研发,想把流失的制造岗位抢回来。 当时美国制造业确实惨,本土工厂接二连三倒闭,2000年到2009年,光是汽车行业就丢了近50万个工作岗位,很多小镇因为工厂关门变得萧条。奥巴马在演讲里不止一次提,“不能再让美国只设计不生产”,话里全是对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焦虑。 可想法再好,落地时才发现全是坎儿。最头疼的就是成本问题。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当时就达到35美元/小时,比中国高出十几倍,更别说土地、能源这些开销。 富士康当年在深圳建工厂,当地给的税收优惠、配套供应链,美国哪个州都给不起。有企业试过把生产线迁回俄亥俄州,结果光工人工资就吃掉三成利润,不到半年又悄悄把部分产能挪回了东南亚。 供应链的缺口更难补,2009年的深圳早就不是单一组装厂了,周边五十公里内能配齐iPhone所需的屏幕、电池、芯片等所有零部件,物流一天内就能到位。 美国想复制这套体系,可本土连个像样的电池厂都难找,得从日本进口电芯,再运到墨西哥组装,光运输时间就比中国多一周。苹果当时算过账,就算在美国生产iPhone,成本至少涨20%,库克直接公开说“完全不现实”。 奥巴马政府只能靠政策硬推,先是给回流企业发补贴,后来又搞关税保护,对进口钢铁、铝加征高额关税,想着逼企业在本土采购。可这招反而坑了自己人。 美国车企本以为能占便宜,结果发现每辆本土生产的汽车里,50%到60%的零部件还得靠进口,关税一涨,福特2025年二季度光关税损失就达8亿美元,通用更是亏了11亿美元,三家车企全年预计要赔70亿美元。 企业不买账,工人也不顶用。美国年轻人早就不愿意进工厂了,2009年制造业从业者平均年龄都快50岁了,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流水线。有密西根州的工厂好不容易招到人,培训了三个月,一半人嫌活儿累跑路了。 反观深圳,当时光富士康就有近20万工人,熟练技工一抓一大把,加班加点赶订单都是常事,这种劳动力储备美国根本比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制造业还在往前跑。2009年之后,中国不光能组装iPhone,还开始造高铁、挖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美国这边呢,2010年到2016年,制造业岗位只增加了不到90万个,还不到流失数量的零头。 奥巴马卸任时,自己都承认“制造业回流只走了半程”,那些喊着“美国制造再次伟大”的口号,终究没能变成现实。 后来特朗普接手,把关税大棒挥得更狠,可结果更糟。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飙到20.11%,比年初翻了八倍,可制造业利润反而涨不动了,当年二季度制造业净利润增幅才3%,有的企业还亏了钱。 圣路易联储主席穆萨莱姆都警告,关税把通胀给憋出来了,就业增长还放缓了,7月非农新增就业才7.3万人,远低于预期。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早看透了,这种逆市场规律的玩法,只会造成资源错配。美国把钱砸到早就没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反而拖累了整体效率,还逼着其他国家加速“去美国化”。 欧盟、日本嘴上答应给美国投钱,可实际投资额连承诺的零头都不到,2025年一季度美国实际吸收外资才528亿美元,意向金额却高达1831亿美元,明眼人都知道是画饼。 现在回头看,奥巴马当年的焦虑不是没道理,但他找错了药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是全球化分工和自身努力的结果,不是靠“抢”美国岗位起来的。 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老化、技能培训缺失,这些根子上的毛病不解决,光靠喊口号、加关税,就算把工厂拉回来了,也留不住。 2009年深圳流水线上的iPhone,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的缩影。 美国想把这个链条硬生生拽回本土,就像要把生长多年的大树移栽,根系断了,怎么可能活好?奥巴马的想法终究成了镜花水月,说到底,违背经济规律的事儿,再怎么使劲儿也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