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福特 CEO 吉姆・法利 “If we lose this, we do not have a future at Ford”,再对比中美工业机器人的新增数据 —— 中国去年 29.5 万台、美国 3.4 万台、英国仅 2500 台,突然懂了这场 “极速warp speed再工业化” 不是口号。
客观说,美国的再工业化 面临双重困境:一是机器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中国产的谐波减速器占全球 70% 份额,美国本土采购成本比中国高 40%;二是技术工人缺口,美国制造业缺近 80 万熟练技工,而调试工业机器人需要懂编程、机械的复合型人才,短期补不上。反观中国,不仅有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从控制器到伺服电机全自主),还有每年培养超 50 万的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这种 “产业链 + 人才” 的双重优势,是美国短期内难追上的。
更关键的是 “自动化的场景差异”:中国新增的机器人不只是在汽车厂,还深入到光伏、锂电池、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了 “多行业复用” 的规模效应;而美国的机器人仍集中在汽车、航空等传统领域,应用场景单一导致成本难下降。比如中国的 AGV 机器人,因在电商仓储大规模应用,单价从 2018 年的 12 万元降到现在的 5 万元,而美国同类产品仍维持在 10 万元以上。人工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