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始终秉持“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宗旨,持续探索丰富“党建+乡镇商会”做法,不断赋予“党建+乡镇商会”新的内涵。全区11个乡镇商会、5个商会党委、29个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引导725家企业、1549名商会会员、337名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发挥本土民营企业家作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夯实基础确保工作规范化
渝水区持续夯实商会党组织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会员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商会本级设党组织的基础上再巩固提升。渝水区已设立建筑、农业、商贸等行业党支部15个,在江苏、深圳、云南等地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7个,覆盖在新领域、新群体流动的200余名党员,确保基层党员、流动党员“不流失”。
扎实开展好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通过理论培训、专家辅导、红色教育等,引导广大乡镇商会会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在建立“党组织与商会领导层、党组织与理事会”议事双向互动、“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会员”工作运行等机制基础上,建立完善统战联络员制度,推动统战工作向商会组织有效覆盖,健全区负责人挂点联系乡镇商会制度,确保商会工作运行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抱团聚力增强商会新动能
渝水区坚持以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为依托,持续整合当地民营企业家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行“商会领导、行业牵头”的抱团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保障机制,实行基层商协会年度考评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会员,适时纳入市、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范围,目前全区商协会会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36名、政协委员54名。
设立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帮助企业调处矛盾纠纷、诉讼维权,挽回经济损失。2024年以来,帮助企业调解资金赔偿、劳动合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搭建乡镇商会互助平台,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不定期举办银企交流会,为资本下乡提供支持,近三年获得银行专项联保信用额度超30亿元。
主动牵线搭桥,实施“余商回归”工程,组织和引导在外精英人士反哺家乡,在激活民资、招商引资、促成项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促成项目28个,投资金额24亿多元,将在外创业人士引回来、留下来、发展好。
共同富裕释放社会治理新活力
渝水区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走共同富裕之路。
渝水区积极搭建“党建+乡镇商会+协会”平台,成立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积极吸纳优秀商会会员进入村级组织任职,助力乡村振兴,已有20多名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有担当的商会会员回到家乡任村“两委”干部。水北商会设立100万元产业专项基金,支持琴山村委高产油茶产业发展,每年人年均增收在1000元以上。
引导商会会员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片,参与本地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南安商会在老头村、洲上村分别投资460万元、15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投资乡村道路建设资金500余万元。良山商会会员企业承建白沙广场翻新改造项目,项目资金达310万元。水北镇钱圩村村民卢耐勇因残致困,水北商会会员企业江西天凯乐公司主动对接帮扶,提供就业岗位,让残疾人也能有正常生活。
根据农民企业家熟乡情、重亲情、懂民情的特点,引导参与“回报家乡”专项行动,在关爱“一老一小”、结对帮扶等方面,反哺桑梓捐款捐物达3.8亿余元。其中水北商会会员累计捐资2.1亿元。
去年以来,各商会奖优助学人数达359人,捐资助学近100万元,春节、中秋节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众、颐养之家老人2879人,捐赠物资近200万元。同时,引导投身到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11个乡镇商会结对11个社区(管理处)共建联建,参与创建志愿服务1.4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