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演的毛泽东,让年轻人刷屏了。 不是因为台词多震撼,也不是因为镜头多宏大,而是看完之后,有人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来他不是在演伟人,是在还原一个会累、会犹豫、也会半夜点烟的人。 ” 这部叫《伟大的长征》的剧,没靠热搜造势,没请流量明星,就靠着三个老戏骨,把一段教科书里的历史,演成了有体温的故事。 央视一套开播第一周,收视率冲到近五年最高。 腾讯视频热度破28000,弹幕里全是“没想到主旋律也能这么上头”。 有人专门去查了拍摄细节——江西于都的“长征第一渡”,是用8K技术1:1复刻的。 连河边的石头、泥巴的湿度,都按当年的天气数据还原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编剧团队请了个“AI历史顾问”。 不是为了炫技,是真的把1934年到1936年的电报、日记、会议记录喂给模型,确保每一句台词,都有原始档案支撑。 误差小于0.3%。 这不是拍戏,是在抢救记忆。 配乐是《悬崖之上》的作曲家写的,片尾那首《信仰》,在QQ音乐上三天登顶。 很多人说,听着听着,眼泪就下来了,不是因为悲壮,是因为听懂了——那些人,不是天生不怕死,是相信了比命更重要的东西。 海外也没闲着。 戛纳电视节上,国际版预告片48小时播放量破百万。 北美、中东、东南亚都提前买走了版权。 有人说,主旋律难走出去,是因为太“喊口号”。 可这部剧,外国人看的是人,是人在风雪里走,是人在饥饿中坚持,是人在黑暗里,还敢相信光。 没有一句“我们要胜利”,但每一帧都在说:他们,真的做到了。 现在,金鹰奖、飞天奖的评委都看完了,没人说“应该给奖”,都说“非给不可”。 这不是一部剧的成功。 是历史,终于被认真地讲了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