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纪念劳动党成立8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展示了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火星-20“,并称其为“最具威力“的核武器。朝中社报道称,这款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携带至少10枚核弹头,单次打击就能同时摧毁多个战略目标。 话说回来,这次朝鲜的阅兵式可不是小打小闹,正好赶上劳动党建党80周年,时间点选在10月10日晚间,地点还是老地方金日成广场。朝鲜官方媒体朝中社直言不讳地把“火星-20”导弹捧上天,说这是他们手里最硬的核战略武器。导弹本身是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轻松过万公里,直接能摸到美国本土,这点从技术参数上看是板上钉钉的事。关键在于它用的是分导式多弹头设计,能带上至少10个核弹头,一发出去就能同时招呼多个目标,效率高得让人脊背发凉。固体燃料发动机是亮点,今年朝鲜至少搞了三次相关测试,发射准备时间据说压缩到15分钟以内,这意味着机动性大幅提升,突防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 要说为什么朝鲜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亮出这家伙,得从周边局势说起。最近美韩的“乙支自由护盾”军演闹得挺凶,他们动用了B-2隐形轰炸机,模拟对朝鲜领导层的“斩首行动”,这在平壤看来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另外,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位置离朝鲜半岛不远,威胁感直线上升。联合国那边长期的制裁也没松口,朝鲜自然要用这种方式回击,展示自家底气。金正恩在阅兵式上讲话时,重申要强化国防力量,还提了派兵援助俄罗斯的事,这话一出,国际上顿时炸锅。援助俄罗斯的传闻不是头一回了,但结合导弹亮相,感觉朝鲜在东北亚的棋下得更深了点。 导弹的技术细节再挖挖,“火星-20”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朝中社报道说,它基于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体积比之前的“火星-17”还大,安装在多轴重型发射车上,机动部署起来灵活多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意味着每个弹头能独立瞄准,末端机动变轨,防拦截效果拔群。朝鲜今年测试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据韩媒分析,是为了缩短从命令到发射的窗口期,过去液态燃料导弹得花好几个小时灌注,现在固体的一键启动,实战价值翻倍。单次打击多个目标的说法,也不是吹牛,10枚弹头分散开来,能覆盖从军事基地到城市节点的阵列,这在战略威慑上等于多了一张王牌。 国际反应来得快。美国国务院第一时间表态,表达了对导弹能力的“严重关切”,并重申会维护韩日等盟友的安全。韩国国防部那边更忙活,分析报告显示朝鲜的固体燃料测试至少三次,担心这会让半岛防空网形同虚设。高超音速导弹也跟着亮相,能突破韩国现有的爱国者系统,瘫痪雷达链条。俄罗斯和中国的官员出席了阅兵,前者是梅德韦杰夫,后者是李强总理,这俩大国代表现身,等于给朝鲜外交加分。俄罗斯最近和朝鲜走得近,军援换技术啥的传闻满天飞,中国则保持低调,但李强的到场显示出中朝关系的稳固。联合国安理会估计又得开会讨论,但朝鲜一贯强调国防自主权,制裁名单可能再拉长。 从更广的层面看,这次阅兵不光是秀肌肉,还透着朝鲜对核武库的野心。金正恩上台后,导弹试验从没停过,从“火星-15”到现在的“20”,步步升级,核载具数量据说在翻倍。外界担心这会刺激地区军备竞赛,日本韩国肯定得加码导弹防御预算,美国的“萨德”系统在韩部署得更密。话说回来,朝鲜的逻辑简单粗暴:没有核武器,就得挨打;有了,就能谈条件。过去几年,朝鲜多次试射ICBM,射程数据越来越准,载荷越来越重,这次“火星-20”直接对标美国的“民兵-3”,技术差距在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