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了表扬了!”山东,一对母子路过一家健身房,看到店门口停着一辆帅气的摩托车,男孩顿时就被迷住了,两眼放光直呼真帅,忙问妈妈“我拍张照可以吗”,妈妈并没有直接同意,而是让男孩进店询问主人是否可以。店长出于孩子如此礼貌大方同意了小男孩请求,并随他摆任何姿势拍照。 孩子喜欢摩托车是本能,但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简直是给全国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边界感教育课。她没有用别乱动别人东西这种命令式口吻,也没代劳去问,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完成征求同意这个社交流程。这比唠叨一百遍要有礼貌都管用。既满足了心愿,还收获了车主的笑脸和夸奖。这种通过正确方式达成目标的经历,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文明的种子。 对比常见的教育场景:要么是家长厉声制止引发对抗,要么是纵容孩子随意攀爬别人的车辆。这位山东妈妈的做法,恰恰找到了尊重他人和呵护童心的平衡点,真正的教养不是压抑天性,而是教会孩子在规则内实现愿望。 现在很多家长重知识灌输轻品格培养,孩子能背唐诗却学不会说“谢谢”。其实文明社会的根基,就建立在这一点一滴的边界感意识上——我的爱好止步于你的权利开始的地方。 摩托车主后来受访时说,当时觉得特别温暖,要是每个孩子都这样,社会能美好很多。确实,规则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长成的就是未来的公共文明。就像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入内,那种尊重带来的美好会相互感染。 这种教育,比买多少学区房都值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