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了,不仅如此,印度可能在美国的授意下在印太地区采取行动,从而影响金砖国家共同对抗美国霸权的合作,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中印两国正在就稀土问题进行磋商。 印度的算盘打得响,可算盘珠子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天意。 就在世界还对新一届金砖峰会的成效抱有期待时,印度总理莫迪的“缺席”像一盆冷水泼在了会场空气中。 巴西总统卢拉提出去美元化,发展中国家拍手叫好,偏偏印度装聋作哑,印度一边在金砖和上合组织里“若即若离”,一边却在悄悄地和中国谈稀土。 2025年7月,巴西,卢拉高调喊出“去美元化”,目标很明确:减少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元的依赖。 印度90%的石油进口靠美元结算,汇率一波动,印度的进口成本就得跟着跳水。 过去三年,印度光靠买俄罗斯打折油都省下126亿美元,可见去美元化对它多有利。 可惜,莫迪并没来捧场,只派了外长苏杰生撑场面:别人都在说“我们得团结起来对抗霸权”,印度却像个站在门口观望的邻居,怕进屋后惹恼了美国。 如果印度跟进去美元化,光是石油和原材料结算就能省下一大笔,但莫迪政府显然担心白宫脸色,不敢轻举妄动。 想吃蛋糕,又怕弄脏手套,金砖国家不是慈善组织,谁都不喜欢“搭便车”的。 时间回到2023年,印度刚好轮值担任上合组织和G20的主席国,按说,这是展现多边外交诚意的大好时机。 可印度却把资源全砸在了G20上,上合峰会干脆改成线上开会,连个像样的招待都没有。 更让人侧目的,是印度拒绝签署《上合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这份文件,理由?“内容太偏重中方口号”。 这话说得不客气,但也暴露了真相:印度根本没打算在上合组织里扮演积极角色。 到了2025年6月青岛的上合防长会,印度又因为联合声明没提克什米尔恐袭,干脆拒绝签字,导致会议无疾而终。 以色列突袭伊朗事件上,上合组织集体发声明谴责,美国和以色列都遭点名,印度却“选择性失声”,表示“未参与讨论”。 事情摆在眼前:印度在上合组织里享尽成员待遇,却不愿承担任何集体义务,长期下去,其他国家还能信任这样一个“只取不予”的伙伴吗? 印度的“立场摇摆”,背后其实不难理解,国在背后正不断加码“拉人头”。 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在三年内翻了三倍,总额超过20亿美元,火箭系统、直升机、无人机,一波又一波送货上门。 与此同时,美印还合作建立了INDUS-X科技平台,把印度拉进自己的国防科技圈。 到了2025年4月,美国副总统万斯亲自访印,敲定了一份贸易路线图:钢铁关税要降,美国农产品要进,印度电子进口要限中扩美,目标也直白:到2030年,美印贸易额要冲到5000亿美元。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在“印太经济框架”里配合美国转移供应链,表面说是“安全考量”,实则是把美国的战略需要当成自己的外交方向。 问题在于,这颗棋子,值不值得美国认真下? 说印度全心投美也不尽然,因为它还偷偷保留了“后门”。 近日,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透露,印度正与中国就稀土问题展开磋商,众所周知,稀土是现代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印度的资源储备远不及中国。若能从中国获得稀土和化肥出口,对印度是个不小的保障。 可就在磋商传出的同时,印度却在2025年天津上合峰会拒绝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也不见中俄印三国领导人。 这种“只谈利益、不谈感情”的态度,让人想起一句话:“最怕的不是敌人刀光剑影,而是朋友背后留了一扇门。” 印度打的算盘,再精明,也难逃现实的泼冷水。 2025年8月,美国突然宣布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涉及商品总额高达602亿美元。 这一刀下去,孟买大批染坊关门,纺织业陷入失业潮,媒体报道,印度沿海工业区已出现罢工潮,社会不稳定因素迅速上升。 更讽刺的是,印度过去不支持去美元化,如今不得不在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中转向使用人民币结算。 对华8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让卢比流动性捉襟见肘,最终还是得靠中国来“补血”。 印度的投机,是算盘还是陷阱? 印度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像是“走钢丝”:一边想当“南方国家代言人”,一边又想获得西方的“掌声”,但现实是,世界政治不是选美比赛,谁能坚持立场,谁才能收获信任。 印度在金砖和上合中的表现,已经引起不少国家的不满,表面风光,实则孤立,长期看,这种“投机式外交”迟早会反噬自身。 短期的利益,也许可以赢得一些掌声,但在国际政治这盘大棋中,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最会变脸的,而是最有定力的。 印度想在多边组织中左右逢源,可惜算盘打得太响,容易惊动身边的“邻居”,金砖、上合都不是提款机,不会一直容忍一个不愿出力的“搭便车者”。 网易——莫迪作出新决定,印度果然靠不住,金砖成员国要当心印度和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