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得知毛泽东下令炮轰英舰后,斯大林感叹:我们还是小看了这个东方人,此人不仅有傲骨,更有虎胆! 主要信源:(文汇报——解放军渡江前,轰动中外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始末) 1949年4月20日清晨,长江江面笼罩在薄雾中。 朝阳初升,将水波染成金红色。 北岸阵地上,解放军炮兵正在做最后的战前检查。 突然,观察哨传来消息:一艘外国军舰正向上游驶来。 望远镜里,米字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这是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它无视我军事先发出的撤离警告,公然闯入渡江战役预定作战区域。 舰首劈开江水,傲慢地向着南京方向前进。 前线指挥所内,指挥员眉头紧锁。 距离总攻仅剩二十多小时,任何意外都可能影响百万大军的渡江计划。 他立即向中央军委请示。 回电很快到来:先礼后兵,鸣炮示警。 上午九时三十分,三发炮弹落在英舰前方百米处,水柱冲天而起。 但"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却嗤之以鼻。 这个惯于在殖民地为所欲为的英国军官,根本不相信中国人敢动真格。 他下令军舰加速前进,炮口转向我军阵地。 这一挑衅行为彻底激怒了我军官兵。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隐藏在江岸芦苇丛中的炮兵阵地同时开火。 炮弹如雨点般砸向英舰,甲板上顿时硝烟弥漫。 一颗炮弹正中指挥塔,斯金勒当场重伤。 更令人意外的是,午后时分又有一艘英舰"伴侣号"前来增援。 这艘装备更先进的驱逐舰企图凭借火力优势压制我军,但很快就发现陷入了更猛烈的反击中。 两岸炮兵配合默契,交叉火力让英舰寸步难行。 消息传到西柏坡时,毛主席正在批阅文件。 听完汇报,他放下毛笔,缓缓说道: "告诉前线将士,打得好!要让这些帝国主义者知道,长江不是黄浦江。" 这番话语很快传遍各部队,士气大振。 伦敦方面暴跳如雷。 前首相丘吉尔在议会咆哮,要求派遣航母舰队报复。 但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义正辞严地指出: "中国的内河不允许外国军舰横行!" 这篇文章被世界各大通讯社转发,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英方起初态度强硬,拒绝道歉。 但我方坚持原则,毫不退让。 与此同时,我们对被困的英舰官兵给予了人道主义待遇,医护兵还登舰为伤员治疗。 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持克制的做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 7月30日夜,江面升起浓雾。 "紫石英号"趁机起锚,跟在一艘中国客轮后面悄悄溜走。 当它驶出长江口时,舰长向伦敦发报称"成功突围",但实际上这是我方有意网开一面。 这一事件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得知后,对身边人说: "这个东方领导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第二年春天,英国成为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我军官兵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 炮兵部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阵地转移和火力调整,各部队之间配合默契。 当"伴侣号"试图利用其射程优势远距离攻击时,我军迅速调动隐蔽在支流内的机动炮兵连,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让装备精良的英军措手不及。 事后统计显示,在这场交锋中,英军共有三艘军舰受损,伤亡达百余人。 而我军凭借地理优势,以较小的代价捍卫了国家主权。 这场较量不仅检验了我军的实战能力,更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长江的炮声,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这一事件也证明,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必要的强硬反而能够赢得对手的尊重,为平等外交创造条件。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