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著作中说道:“毛泽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

美国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著作中说道:“毛泽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后起之秀相比也毫不逊色。”[无辜笑]   1939年苏联记者罗曼·卡尔曼在延安记录了一个细节,毛泽东的窑洞里堆满了书籍,从《资治通鉴》到《共产党宣言》,从斯密《国富论》到苏联五年计划报告,这位领导者不仅研究战争策略,更在系统思考未来国家的建设蓝图,这份记录让我们看到,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业化梦想已经萌芽。   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是被战争摧毁的经济基础,1950年全国钢产量仅够每个家庭打一把菜刀,在这样的起点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了工业化序幕,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在各地铺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拔地而起,到1957年中国破天荒地造出了自己的解放牌汽车和喷气式飞机。   工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确实出现了指标过高、资源浪费等问题,但同时也催生了遍布城乡的小型工业,当时兴建的八万座小型化肥厂、五万座农机制修点,虽然规模有限,却为后来的乡镇企业培养了第一批技术工人和管理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几乎没有任何外部贷款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1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5倍,这种完全依靠内部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让中国成为少数没有陷入外债困境的发展中国家。   科技领域的突破更令人瞩目,1964年罗布泊的原子弹爆炸声,1967年的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这些成就背后是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国建成了30多所工业院校,培养了近百万工程技术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际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有趣参照,德国总理施密特在1975年访华后写道:“这个国家正在以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速度推进现代化,但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观察到,中国的工厂不仅是生产单位,还承担着教育和医疗功能,这种“单位制”虽然效率不高,却保证了工业化进程的社会稳定。   更深入的研究显示,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有着明确战略布局,在三线建设中,数千家工厂从沿海迁往内陆,虽然当时争议很大,却客观上改变了工业布局过于集中的局面,今天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的工业基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时的布局。   这些成就的代价也不应忽视,为了积累工业资金,农业部门承受了较大压力,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固化,但历史地看,这种选择有其时代必然性,在冷战封锁环境下,除了自力更生,确实难有其他选择。   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毛泽东时代留下的不仅是钢铁产量和工厂数量,更重要的遗产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受过基本教育的劳动力和全国性的基础设施。   1976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是1949年的2。3倍,公路里程增长近10倍,全国文盲率从80%下降到30%,这些看似平凡的数字,实则为后来的经济起飞铺设了跑道。   那个特殊年代的经济政策,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也有值得反思的具体决策,但无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那一代人节衣缩食打下的工业基础,后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制造业的全球崛起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才知道,原来毛泽东时代工业化速度这么快,年均18%的增长率放在今天也是奇迹啊!”   “以前总听人说那段时期只有动荡,没想到还打下了工业基础,原子弹、卫星都是那时候搞成的,确实被低估了。”   “基辛格和西德总理这些外国政要都对毛主席评价这么高,看来他的国际影响力比想象中还大。”   “自力更生真的不容易,现在看避免外债负担太重要了,给改革开放留了好牌面。”   “数据说话最实在,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冲到3000多万吨,这发展速度没话说。”   “不过大跃进时期确实有问题,不能只谈成绩,也要看到教训啊。”   看了毛泽东时代的工业成就和外国领导人的评价,你觉得哪个方面的贡献对今天的中国影响最大?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提供官方经济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