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安亚静丁梦圆
10月9日,秋雨绵绵。阜平县王林口镇方太口村内,村党支部书记李风国正穿行在村巷之间,挨家挨户查看灾后房屋重建进展。
当日,中央政法委发布2025年第二、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李风国和方太口村铲车司机樊兵兵光荣上榜。
提起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李风国语气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时间回拨到7月25日,阜平县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因地势低洼,短时间内水位骤升,王林口镇方太口村瞬间沦为孤岛。洪水咆哮着涌进村庄,水位急速上涨,多名群众被迫退至屋顶避难。
危急时刻,李风国和樊兵兵站了出来。
面对齐颈深的浑浊洪水,李风国纵身跃入。他跋涉十余小时,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在几户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家之间,他架起长梯,搭建起一条“生命通道”。
这条在洪水中摇晃的梯子,成了唯一的希望。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狭窄的梯面上往返数十次,将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的村民一个个护送到安全地带。
救援中,李风国把两个月大的婴儿裹在怀里,用胸膛挡住洪水。他背起80岁老人,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前行,脚下被划伤也浑然不觉。
洪水退去,他的胳膊布满伤口,小腿尽是淤青,脚掌磨满血泡。“多停一秒,就多一分危险”,这是他唯一的念头。
同一时刻,铲车司机樊兵兵接到求助,立即驾车冲进雨幕。在能见度极低的险境中,两人完美配合:李风国前方探路,樊兵兵操控铲车,将车斗变成“移动救生舱”。
从晚八时开始,樊兵兵连续奋战5小时。铲车最终瘫痪在泥泞中,他只是淡然说道:“人没事就好,车坏了还能修。”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完成了200余名群众的生死转移。
“李书记把我们从洪水中背出来,要不然我就没命了。”村民刘宝华至今难忘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她最绝望的时刻,是李风国的身影给了她生的希望。
如今,面对“见义勇为勇士”这份荣誉,李风国想得更多的是以后的事。“得到这个荣誉之后,感觉特别高兴,也挺骄傲的,国家给了一个这么大的荣誉。接下来,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我会在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工作上更加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当被问到“若再遇险情是否还会出手”,两人的回答出奇一致。
“会!肯定得救!”樊兵兵的回答坚定而朴实。
“我是党员,这是应尽的责任。”李风国指着胸前的党徽说。
如今走进方太口村,屋顶的瓦片已重新铺好,街道的淤泥清理得干干净净,甚至比灾前更加整洁。孩子们在村口的空地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墙根下闲话家常。然而,变化远不止于此。
洪水退去,村庄重生。比房屋重建更快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加固。村民们的凝聚力更强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那种在危难中建立起的信任,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延续、深化。
偶尔,人们还会说起7月25日那个雨夜,说起李风国怀里的婴儿,说起樊兵兵的铲车,说起那些在洪水中托举生命的身影。这些故事在村民口中传颂,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成为村庄共同的精神财富。
雨水终将渗入大地,但精神会永远流传。李风国和樊兵兵依旧忙碌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但这场救援所展现的勇气与担当早已融入村庄的肌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