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看清这个胸前挂满勋章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就是他跟外人勾结,把外蒙古硬生生推向了独立,让中国白白丢了156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这块地儿大得能装下3个法国,或者9个广东。 那一年,乌兰巴托广场上响起如雷的掌声,乔巴山仰望着飘扬的旗帜,接受人们的膜拜。 他被蒙古人称为“国家缔造者”,可在中国人眼里,他却是撕裂版图的罪人,那片辽阔的草原,从此在地图上画了一道无法愈合的线。 其实这场分离并非一夜之间发生,早在清末,帝国已摇摇欲坠,中央的命令传不到边境,守军各自为政,宗教贵族早与俄国暗通款曲,为未来脱身铺路。 到了辛亥革命,天下更乱,南方忙着争权,北方早已心思不定,北京一度派人去收回外蒙古,但那只是表面文章,心早已散了,民族间的隔阂也越拉越深。 之后几十年,外蒙古成了中俄之间的缓冲地,俄国先是沙皇,后是苏联,都把那片草原当作自家门前的防线。 十月革命后,苏联急于稳住边界,于是开始伸手干预,乔巴山正是在这时候崛起的。他出身贫寒,见惯了战乱的荒凉,对中国中央政权早没什么好感。 为了改变命运,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筹谋新的出路,苏联看中了他,悄悄给他输送枪炮和顾问,帮他训练队伍、传播思想。 那时的中国正被军阀撕扯得四分五裂,顾不了北边草原,趁乱之际,苏联红军与乔巴山联手,占了库伦,逼走中方力量。外蒙古的“独立”就这样定了调。 这次,不再是口号,而是苏联庇护下的现实,之后的蒙古全面“苏联化”,政治、教育、经济一条龙照搬。乔巴山成了民族英雄,却也变成了莫斯科的棋子。 看似挺胸领国,却没有真正的自由,经济靠人、军队听令,一切皆受制于人。 他也许真想让牧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但他清楚,这个国家的根不在自己手里,苏联一句话,就能改写他们的命运。 而对中国而言,这不是单纯的领土失陷,而是实力衰败的警钟,没有强大的中央、没有稳固的内政,再多的疆域也守不住。外蒙古的远去,是内部失稳与外部渗透共同的结果。 乔巴山的勋章闪得刺眼,却挂满了两种情绪,一边是蒙古人的荣耀,一边是中国人心里的痛。历史已经无法倒带,但它留下的教训却不该被忘记。 国家若松散,外人就能趁虚而入,喊再多口号都没用,只有扎实地把家底打牢、让民族拧成一股劲,才能不再重演这种悲剧。 那片草原如今早已成国,而那道伤口,却永远烙在历史的心口。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霍尔洛·乔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