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端加收费用 正砸向自己的脚。 10月14日,美方对中国船舶的歧视性收费正式生效:中国运营船舶每净吨收50美元,中国建造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货集装箱120美元孰高计费,一艘万箱级货轮单次靠港成本最高飙升至100万美元。这波单边操作被外媒直指"保护主义本质",却没想到中方反制来得又快又准。 同一天,中国交通运输部启动对等措施,对美企拥有、运营或持股超25%的船舶按航次收特别港务费,首阶段每净吨400元,后续还将逐年上调至1120元/净吨 。此前中方已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明确授权可限制港口准入、封锁航运数据,反制工具箱早已备好 。 企业用脚投票的速度比预期更快。面对动辄百万美元的额外成本,全球航运巨头纷纷调整航线,将中国建造的船舶从美线调离,转投欧洲、地中海航线。毕竟谁也不愿为单边政策买单——据测算,2026年全球前十班轮公司仅这一项就要多掏32亿美元成本,中远海运一家就占近五成。 更糟的是美国港口自身早已问题缠身。2024年10月,东海岸36个港口4.5万名工人大罢工,3天就造成每天38亿-45亿美元损失,45艘货轮滞留近海。虽然罢工暂歇,但自动化改造与就业保障的矛盾仍未解决,港口效率持续受扰。叠加此前巴尔的摩港大桥坍塌导致的半瘫痪状态,美国港口物流链早已不堪重负。不过所谓"海军难见船只、局势混乱不堪"实属夸张,目前港口虽面临运营困境,但核心功能仍在运转。 这场博弈早已给出答案:美国试图靠加费打压对手,最终却推高自身通胀、逼走航运企业、扰乱本土港口秩序。正如专家所言,这相当于给中美贸易加征4%关税,买单的终究是美国消费者和农户。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单边任性只会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