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罗斯卖原油和天然气给中国,中国支付人民币给俄罗斯。然后,俄罗斯再用人民币在中国债券市场购买中国债券,这将有利于人民币。 这个看似简单的循环,背后却牵动着全球能源格局和金融秩序的深刻变革。一切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2022年9月那个看似不起眼的合同修改,当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悄然将结算货币从美元欧元,变更为卢布与人民币各占一半。 这不仅仅是一次支付方式的调整,更像是在全球金融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意味深长的棋子。 这股能源洪流并非一次性交易,而是一个日益扩大的战略动脉。俄罗斯能源部部长齐维廖夫明确表示,计划借助“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和“萨哈林2号”这样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液化天然气供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是用“史无前例”来形容这些长期合同,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市场已不再是溢价中心,东方市场正在取而代之。当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将其未来的出口潜力与一个新兴市场深度绑定,并选择对方的货币作为结算工具时,这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信号。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次主动突围。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的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任何第三国都无法禁止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当贸易的根基足够牢固,货币的选择权自然就掌握在了交易双方手中。 那么,俄罗斯收到的人民币去了哪里?仅仅躺在账户里显然不是最优解。这些庞大的资金需要一个既能保值增值,又能深度融入中国经济的出口。 中国债券市场,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蓄水池。这个市场体量惊人,2024年全年发行各类债券近80万亿元,年末托管总量高达177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更重要的是,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全球资本。 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0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持债总量约4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让这些“远方的客人”更安心,监管层不断优化规则,比如支持境外机构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方便他们进行流动性管理。 这意味着俄罗斯手持的人民币,不仅可以购买稳定的国债,还能通过回购等金融工具灵活运作,实现资金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这就像一个精密的金融循环系统,能源贸易是入口,债券市场是核心枢纽,而人民币则是贯穿其中的血液。 这个闭环的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是实实在在的。它不再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发生在真实贸易和投资中的生动实践。当人民币因为购买大宗商品而流出,又因为投资金融资产而回流,一个完整的国际货币职能链条就形成了。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高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比如,现在用信用卡在境外消费,很多银行已经支持直接以人民币入账,省去了过去需要先换成美元的繁琐步骤。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缩影。 从国家层面的能源结算,到企业层面的贸易投资,再到个人层面的跨境消费,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 当然,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俄罗斯选择人民币,既有现实压力,也有战略考量;中国敞开债券市场,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这个能源-人民币-债券的循环,像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它会不会启发其他资源型国家?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效仿这种模式,全球货币体系的版图又将如何重绘?这或许才是这个故事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这个由能源贸易驱动的金融闭环,究竟只是一个应对时局的巧妙策略,还是一个新货币秩序萌芽的序章?你认为未来还会有哪些大宗商品会加入人民币结算的行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