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导演曾被人问道:圈子里有个传闻叫潜规则,红楼梦美女如云,但我没听到任何小报传出您一个字的绯闻,难道您是柳下惠吗? 王扶林听完,笑了,眼神却一下子冷下来:“你这个问题,太挖苦人了,也挺尖刻。” 然后,他没再说笑,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我在这方面出问题,戏拍得再好也完了。” 这事要从1979年说起。 那一年他去英国广播公司访问,第一次看见人家怎么把莎士比亚、简·奥斯汀拍成电视剧,然后卖到全世界。 他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怎么还没人拍?” 他回来就找央视领导提议:“咱们也得拍自己国家的经典,《红楼梦》是时候了。”领导没多犹豫,点头同意。但条件只有一个:你来导。 他愣了好一会儿。毕竟,《红楼梦》不是随便就能碰的东西。 他没立刻答应,反而提出要一年时间,好好读原著。就为了这事,央视专门腾出一间招待所,让他闭门读书。 但你以为他是个“书呆子导演”?其实不然。他清醒得很。他知道这戏一开机,麻烦就会跟着来,尤其是“人”这块。 说到底,《红楼梦》本就是个女人戏,黛玉、宝钗、晴雯、香菱……哪一个不是气质绝佳的姑娘? 他坚持一个原则:不用成名演员,全用新人。“林黛玉进贾府才十一二岁,用大明星演,观众怎么信?” 于是剧组跑遍全国,从修鞋的、卖菜的、工人、售货员中挑出60个年轻人,拉到圆明园附近培训。 每天早上形体训练,上午听红学家讲课,下午排练,晚上练琴棋书画。十万元培训费,一分不少,砸在这些“素人”身上。 可问题来了。 这么多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天天跟导演朝夕相处,难道就一点绯闻都没有?就是这个“没”字,才让人更好奇。 实际上,王扶林早就有自己的“潜规则”,但不是圈里的那种。 他定了条规矩:跟演员不单独吃饭、不单独喝茶、不单独聊天。排完戏,立刻回房。所有沟通,只在公共场合进行。 甚至有一次,有人建议他带几个演员出去放松一下,他直接回了一句:“你要我死得快点是吧?” 他不是怕别人说闲话,而是怕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他说:“我这一辈子就靠这点清白混饭吃,要是这方面出事,哪还有脸拍戏?” 拍《红楼梦》的时候,剧组经费只有680万,就这还得靠“八大仙”,山东八位乡镇企业家凑出250万。 什么豪华酒店、精致餐食,统统没有。演员们吃住都在招待所,甚至有时候连衣服都是自己缝的。 就这样的条件,他还在一个细节上死磕。 比如“焦大醉话”那一段,原著写得又粗又野,别的导演可能就删了。 他不肯。他说:“这是曹雪芹故意安排的,删掉就不是《红楼梦》了。”最后,保留原话,哪怕审核时有人皱眉头,他也坚持不改。 这股子倔劲,同样带到《三国演义》里。 当年选曹操,找过一个李姓演员(外界传说是李成儒),人家架子大,不试戏、要挑角色、还要特殊待遇。 王扶林一句话:“换人。”他不惯毛病,也不怕得罪人。 结果找到了鲍国安,那试戏一上来就是“杀吕伯奢”,一刀下去气场全开,全组人都愣住了。 “就是他!”王扶林当场拍板。 唐国强演诸葛亮那会儿,观众意见大得吓人,说他是“奶油小生”,哪像军师? 但王扶林就是咬死了:“让他剃眉毛、蓄胡子,在零下十几度赤脚拍戏,不像也得像。” 而他对演员要求严苛到什么程度?不会骑马,别演赵云。鲍国安演曹操头痛病,七天用麻绳勒额头,勒出一道永久凹陷。 你可能以为他是个控制狂,什么都要亲力亲为?其实他最重视的就是团队合作。 拍“黛玉进府”那一段,他原本设计了七个分镜头,摄影师李耀宗建议改成长镜头,他听了。“导演不是一个人打天下,是组织者,是协调者。” 可戏拍完了,他从来不回头看。 “我连现在都不敢看我当年拍的《红楼梦》,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差点意思。” 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是“国剧盛典·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贡献人物”。可他还是那副样子,谦虚、清醒、不服老。